河南日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段宝生 通讯员 李博 王坤鹏
春风拂过黄河北岸,范县城关镇西李庄村的麦田里,汩汩清流顺着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注入田垄。这个曾饱受“春旱秋涝”困扰的村庄,如今通过智慧水网实现了“指尖管水”的嬗变。“过去各村各户抢水浇地,现在用手机APP就能预约灌溉时段。”4月2日,村党支部书记王珊感慨地说。
范县地处黄河北岸,沿黄线长达47公里,曾经上演着“九龙治水”的困局。县域面积16.1%在黄河滩区、83.4%在滞洪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历史上洪涝灾害频发。随着“一龙管水”改革推进,范县打破行政壁垒,从物理整合走向化学融合,构建起“三横六纵”智能水网,将23个业务系统整合为全域覆盖的智慧平台,实现了从物理连通到数据融通的质变,成功将“水患”变为“水利”。范县已连续22次获得河南省“红旗渠精神杯”,成为全省水利建设的典范。
在范县智慧水利中心,数字孪生系统正进行着春灌推演。大屏幕上,土壤墒情、气象预报、作物需水等数据实时交汇,生成动态灌溉方案。“于庄灌区的智能控制系统就像是水利的‘大脑’,能精准计算出每亩地‘喝’多少水。”范县水利局农村水利股股长牛雪峰演示着系统:2025年春灌节水量达30万立方米,相当于150个标准泳池水量,灌溉周期缩短了整整两天。
智慧水网在生态治理中更显成效。王楼镇东张村的智能生态监测站,42个传感器持续追踪水质变化,AI算法自动调节水系连通工程的水量分配。曾经的臭水沟嬗变为“柳溪小镇”,入选“濮阳八景”的生态奇迹背后,是2000多个物联网终端构建的数字治理网络。
清晨的阳光洒在濮阳庆丰农业科普示范园的稻田里,无人机正在巡田。“智慧灌排系统让水稻亩产突破1000斤,每株稻穗多出20粒。”负责人王明喜捧起沉甸甸的稻穗。在数字赋能下,范县稻谷产量1.04亿公斤,稻米产业总产值达6.58亿元。15万亩智慧农田里,“地理标志产品”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范县水利局局长张兴来站在新建的生态堤岸上展望:“我们将进一步加快构建县域现代水网,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强化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修复河湖水系生态环境,提升数字水利赋能水平,让每滴水都发挥最大效益。”他的身后,智能灌溉系统正将黄河水精准地送达田间,5G水文站持续传回河道数据,一幅“数字水城”的画卷正在展开。
“现在手机就能查水质,扫码知水情,咱老百姓也成了‘云管水员’。”暮色中的范水生态水利风景区,在亲水步道漫步的老百姓朴实地评价,印证着智慧水利带来的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