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中访网
作者 | 一杭工作室
2025年4月12日晚,滴滴宣布追加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聚焦“稳就业促消费”和“制造出海”双轮驱动,而滴滴这20亿,不只是投入,更是信心!
1
左手稳就业促消费
右手推中国制造闯世界
据“滴滴出行”4月12日发布的消息,2025年滴滴将继续投入10亿元,通过补贴、优化收入分配和权益保障等措施,帮助出口重点区域的新增司机群体平稳过渡。滴滴的另一笔10亿元投入瞄准了乘客端。通过发放满减券、打折券等补贴,滴滴让打车变得更便宜。
滴滴的20亿元专项资金,一半用来稳就业,另一半用来促消费。看似简单的投入,却精准击中了经济循环的关键点。
当用户端每多抢到一张满减券,司机端就多出一单增收机会;每当司机师傅多踩一脚油门,乘客的出行热情又跟着涨一截。就像永不停歇的飞轮,这边消费者刚省下打车费盘算着再逛个夜市,那边司机师傅已经开始规划如何升级服务装备。整个生态就像装了涡轮增压,越转越快,越转越稳。
这波操作和国家去年就开始搞的“国家补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看似只是给消费者省了钱点,但背后盘活了无数产业链,企业活了,就业稳了,消费又上去了,整个经济就像开挂一样,形成一个完美的正循环。
而滴滴的“野心”远不止于此,这支出行舰队也在正积极驶向全球。在墨西哥街头,10万辆中国电动车正排队“登陆”,搭配巴西街头的1万个国产充电桩,不仅能在地球另一端搭起新能源“中国方阵”。
滴滴携手各方,帮助中国新能源企业不仅仅是商品走出去,更是成体系化走出去。我们的汽车,我们的充电站,我们的软硬件产品,我们的服务体系全面出去,为当地消费者美好生活提供助力,我们自身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增长。
车轮滚过之处,正在上演着新时代的“车同轨”。据《券商中国》,2024年滴滴国际业务单量飙到36.13亿次,较2023年增长了35.8%,交易额更是高达913亿元,相当于全球有一半的人使用过滴滴打车。
2
稳就业为盾,出海是矛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滴滴的“稳就业+制造出海”战略,正是中国经济韧性的缩影。稳就业是盾:就业稳了,民生就稳了,经济的基本盘也就稳了;出海是矛,通过技术和产品的全球化输出,开辟增长新局,抢占国际市场。
而在这场经济的攻防战中,滴滴从来不是“孤勇者”。无论是阿里巴巴大举推出面向数字生活行业商家的扶持政策,还是拼多多“不喊口号,只动真格”的1000亿扶持计划,以及盒马开放三级仓网体系优化供应链服务,都是互联网大厂应对环境变化的创新之举。这些举措不仅通过数字化手段激活了消费市场,更以平台经济的力量带动中小企业发展,间接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此外,虽然如今关税大战仍在持续,国际形势依旧波谲云诡,但是中国制造出海剧本早已改写,欧美市场?早就不香了!我国早已成为全球14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升级。近年来,中国与欧洲、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合作愈发紧密,出口额稳步攀升。
我国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今年一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5.26万亿元,增长2.2%,高出整体0.9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51.1%。其中,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值达1.71万亿元,同比增长7.1%,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6.6%,连续多年稳居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贸易结构正从传统商品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我国对东盟出口的平板显示模组、汽车零配件、锂电池增速均超20%,自东盟进口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部件、印刷电路等关键中间产品也持续增长,产业链互补性显著增强。
不可否认,在美国的关税风波之下,企业出海难免会经历一段“调整期”和“适应期”。但不管关税战如何演变,中国经济的韧性十足,我们的“盾”足够坚实,我们的“矛”也会越发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