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在某招聘平台发现,一家杭州的设计公司招聘文案策划,称获得格莱美、诺贝尔等荣誉的优先考虑,薪资为5-7k。4月14日,记者在社交平台上发现该职位已经关闭。
记者联系到该公司的负责人,他说,职位关闭“可能我们已经招好了”,还对记者表示,要求格莱美、诺贝尔奖“是开玩笑”。
招聘平台客服称,已经收到对该公司的举报,举报已经核实,举报结果将持续作用于被举报账号在平台上的综合信用评价,企业信用评价过低会影响他们的正常招聘使用。(据4月15日潇湘晨报)
(来源:网络截图)
客观来说,一家普通的设计公司,以五千元到七千元的薪资水平,想优先招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就跟小学篮球队想招姚明一样,属于不着边际的幻想,至于格莱美更是搞笑,格莱美是个音乐奖项,跟设计有什么关系。就算公司负责人不回应,大多数人看到这种招聘要求,也知道这大概就是闹着玩,不会太较真。但是,企业用这种轻佻的态度去发布招聘信息,折射出的是对求职者的轻视,对企业自身发展也毫无益处,其暴露出的问题,远不止是一句轻飘飘的玩笑话所能掩盖的。
企业或许觉得,在平台上发个招聘信息很简单,很轻易,玩个梗也没什么。但求职者大多是带着诚意和希望来找工作,每一则招聘需求对他们而言,都可能是重要的机会。当他们看到这种充满恶搞性质的招聘要求时,难免会感觉到被戏弄,觉得自己的期待被辜负了。如果任由这种无聊的玩笑充斥招聘平台,整个平台生态都会变得乌烟瘴气,求职者可能会在海量的无意义信息中迷失方向,真正有需求的岗位反而会被淹没。
再者,招聘信息发布在正规的招聘平台上,就代表着公司对外发布的用人需求,在吸纳人才的重要事项上乱开玩笑,也会让人对企业的专业性和规范度产生质疑。一个连招聘都能如此不严肃对待的公司,让求职者如何去相信,他们能认真对待员工的薪资福利、劳动权益和职业发展呢?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这家公司就是故意为之,意在通过这种夸张荒诞的招聘要求吸引眼球,名为招聘,实为引流,不是想付工资,只是想省广告费,这种想法更是短视且犯傻。这种抖机灵的做法,或许能在短时间内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关注度,但这种关注度并不是正向的,只会让人觉得“不正经”,让真正有能力才干,有职业理想的人望而却步。
往大了说,不规范、不靠谱的招聘行为,可能会侵蚀社会的就业信心。求职者都希望自己身处的是一个平等、包容、多元的职场环境,人才市场更应该井然有序。企业应该通过正当的流程、优质的岗位、积极的态度来吸引人才,而不是耍些自以为是的小聪明。
平台对涉事企业做出处罚,相当有必要,之后更应加强对招聘信息的审核,避免这种闹剧反复上演。企业更要认识到,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氛围是严肃还是活泼,都不能把招聘当成儿戏,尊重求职者,认真对待招聘流程,不仅是企业招揽人才的必要条件,更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