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4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宋晨 梁姊 孟含琪 吴慧珺
海报设计:栾若卉
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中国商业航天正迎来“技术突破”和“规模爆发”的双重拐点,太空经济从愿景正走向现实。
商业航天,一般指以市场化方式提供航天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涵盖火箭发射、卫星应用、太空旅游等领域。
进入2025年,朱雀三号、天龙三号、引力二号、双曲线三号、智神星一号等一批新型号商业火箭将按计划迎来首发;中国版“星链”计划千帆星座、GW星座等持续升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进入常态化发射阶段并建设二期工程……
火箭、卫星、发射场是商业航天产业“三大件”。随着国内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投入使用,中国商业航天板块补齐最后一块拼图。
一度“高冷”的航天技术,如今正在借着商业力量走进千家万户、千行百业,不断拓宽应用场景。
(一)商业航天爆发“奇点”来临
过去一年,美国SpaceX星舰火箭再次试飞,中国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欧洲初创企业竞相推出可重复使用火箭计划……
全球商业航天产业正加速成长,成为大国竞逐的新焦点。
中国是快速崛起的“新星”。2025年,我国有多款可回收火箭计划首飞;卫星方面,千帆星座及GW星座等巨型星座持续发射升空,小卫星需求爆发式增长。据预计,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今年将突破2.5万亿元。
被业内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的代表性年份,要往前推10年。
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出台,首次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
此后,蓝箭航天等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相继成立,一批创业者涌入这一新兴领域。长光卫星研发的“吉林一号”组星成功发射,开创了我国商业卫星应用先河。
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迎来爆发“奇点”。
商业航天首次作为“新增长引擎”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和行动计划,加码布局商业航天产业。一时间,上百亿元社会资本涌入。
在北京城南的亦庄,聚集了160多家空天企业,商业火箭整箭研制企业数量占全国75%;而城北的海淀区,有众多商业卫星制造、测运控和运营企业。这一南一北两块区域,汇聚了200多家重点企业,核心研发单位占全国一半以上。
北京经开区建设“北京火箭大街”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成立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中关村也创立了商业航天联盟,两年来为商业航天安排投资超过40亿元。
政策就像催化剂,激活了商业力量走向“星辰大海”的链式反应。
当年9月,朱雀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这款采用液氧甲烷动力的火箭,被誉为商业火箭的“绿色标杆”。
同年,“云遥气象星座”卫星相继发射升空,计划于2026年底前全部完成组网,将形成全球高分辨率、高精度、全尺度的大气层、电离层探测系统。
截至目前,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迅猛增至500余家,在轨卫星数量不断攀升。
一系列的技术突破,则是商业航天兴起的又一大推力。
将要发射的东方空间“引力二号”液体可回收火箭,可将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力提升到15至20吨;
航天宏图自主研发的PIE-Engine天权大模型,实现了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智能增强和三维重建;
星河动力、蓝箭航天等多家商业火箭公司通过3D打印技术,大幅提升了发动机部件的生产效率和稳定性。
赛迪研究院不久前发布的《“十五五”商业航天发展思路与路径》报告认为,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实现快速发展,并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迎来成熟期。
“未来3年内,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高光时刻。可回收火箭技术成熟,运输成本降至每公斤3万元以下。”蓝箭航天创始人、CEO张昌武作出预测。这家公司是国内首家取得全部准入资质的民营运载火箭企业,2018年实现国内首次民营运载火箭发射。
大量新的应用场景加速涌现:
在今年2月举行的北京市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北京亦庄星箭公司职工王翘楚的手机,连接到正在上空过境的银河航天低轨互联网卫星,将北京火箭大街项目建设现场画面实时回传至大屏幕。
进了山区信号差?随着大量卫星被快速、批量和低成本地制造出来并发射升空,“低轨卫星星座”按计划逐步组网,山区等通信欠发达区域老百姓的上网通信需求将被满足。
春耕时节,安徽农户张东林学会了“卫星种田”的新把式——坐在家中打开手机,即可看到土壤墒情数据变化。商业SAR卫星以彩色热力图,直观显示出田地里水分分布情况。依据卫星提供的数据,老张通过手机端遥控智能喷灌设备,让缺水区域“精准补水”。
天气预报也离不开商业卫星的身影。云遥气象星座每天可向中国气象局提供约1.5万条掩星廓线产品,及时进行数值预报、全球台风监测。
专注于夜光遥感的“珞珈一号”科学实验卫星仿佛“夜空之眼”,为用户绘制出一幅“夜经济热力图”。
……
丰富的应用场景也推动了商业航天提速向新发展:
赛迪研究院商业航天首席研究员杨少鲜表示,开启太空新基建时代,“航天+”等新业态正在萌芽,太空旅游、商业探月有望在5至10年内实现政策突破、迈向试验验证或商业运营初期。
从区域发展视角看,商业火箭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抓手,成为一些地方经济新增长极。除“北京火箭大街”外,在安徽蚌埠,深蓝航天、九州云箭、凌空动力等企业已相继落户,力争到2035年形成在长三角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商业航天生产制造基地;在山东海阳,以海上发射母港、火箭总装制造为龙头牵引,逐步吸引关联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圈。
普通人与太空亲密接触,或许已经不远了。
(二)商业火箭可回收时代开启
1990年4月,中国首次发射国外卫星,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当时的运载火箭主要是“国家队”长征家族。30多年后,中国商业火箭迎来市场的“黄金时代”。
“快响应”和“低成本”的商业火箭,正是当下中小卫星发射的“生力军”。
3月21日19时许,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星河动力研制的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将云遥气象星座的6颗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
至此,谷神星一号已经成功完成18次发射,将7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是中国民营航天领域发射次数最多、发射卫星数量最多、成功率最高的商业运载火箭。
“这次飞行任务进一步验证了商业火箭企业运载平台的稳定与可靠。”星河动力创始人、CEO刘百奇说,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的特点是“小快灵”,其小型化设计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升了适应性,可满足越来越多私人企业或科研机构的小规模需求。
除了谷神星一号,东方空间的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去年1月也在山东海阳近海海域成功发射,刷新了当时全球固体火箭运力纪录。作为全球首型全固体捆绑式中型运载火箭,引力一号可支持百公斤级卫星“一箭30星”发射。
不过,刘百奇等商业火箭发射市场的代表人物并不满足于此。星河动力研发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智神星一号将在6月首飞。智神星一号可重复使用约30次,运输成本将大幅下降。
如果说固体火箭是商业航天领域的“轻骑兵”,液体可回收火箭就是撑起太空经济的“航空母舰”。它凭借大推力优势突破载荷上限,以回收复用降低成本,是开启航天工业规模化时代的核心引擎。
据张昌武团队测算,火箭发动机通过回收设计,可将单次发射成本从“亿元级”压减至“千万元级”,较传统一次性火箭降低70%,使低轨卫星“一箭百星”组网、深空探测器“批量发射”成为经济可行的商业方案。
由于需要在地面回收,这种火箭的技术挑战更大,堪称航天工程的“精准芭蕾”——通过发动机二次点火、高精度姿态控制等技术,让几十米高的箭体如“太空直升机”般平稳落地。
“火箭需在重返大气层时承受2000℃高温烧蚀,依靠发动机二次点火实现‘逆推减速’,并通过高精度的导航控制完成垂直软着陆。”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凤来说,能否实现可回收的关键是火箭发动机,必须要突破发动机的深度推力调节技术及发动机多次启动技术。目前,这家公司的“龙云”发动机研发已攻克了多次启动、热防护材料、箭体姿态控制等核心技术。
中国商业火箭企业正以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为突破口,推动我国成为全球少数掌握全流程回收技术的国家。
2024年,蓝箭航天完成350米及10公里高度的火箭垂直起降回收验证试验,这是可重复使用火箭工程研制的里程碑。他们研发的朱雀三号预计下半年完成首飞。星际荣耀、深蓝航天等多家商业航天企业也相继完成火箭发动机的垂直起降试验。
“液体火箭可回收技术的逐步突破,堪称商业航天领域的工业革命,是对传统一次性火箭发射模式的颠覆。”在深蓝航天CEO霍亮看来,这项技术的核心意义在于将火箭从“消耗品”转化为“耐用工具”,为万星组网、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低成本“太空物流干线”。
(三)“流水线上造卫星”
2月22日,中星10R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高效的卫星网络传输服务。
3月12日,长征八号遥六运载火箭以“一箭十八星”方式将“万星星座”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打造万物互联的太空网络。
4月15日,四维高景三号01星入轨,将在数字农业、城市信息模型、实景三维等新兴市场大显身手。
……
开年以来,每个月都传出的商业卫星新动向显示出,中国商业卫星迈上高密度入轨新台阶。
从2015年国家提出支持商业卫星发展,到2020年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基建,再到自去年以来各地商业卫星产业加速落地,民营卫星企业掀起一股创新浪潮,推动商业卫星快速入轨的新技术层出不穷。
技术突破并不是商业航天得以发展的唯一要领,企业能否盈利、赢得市场空间更为关键。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国内一些商业卫星企业走上批量化、低成本之路,“流水线上造卫星”走进现实。
记者日前走进位于江苏省的银河航天南通卫星智慧工厂总装大厅,充满科技感的生产线正在进行装配工作。4月1日成功发射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中的两颗,就是这里制造的。
在整星装配测试区域,柔顺装配机器人正在进行高效自动装配工作,制造工程师在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基础上,创新开发了机器人柔顺力控装配系统。同时,结合装配工艺流程,开发了自动柔顺对接算法,实现了人机协作和自动装配融合,装配时间缩短了70%。
借助装配机器人、智能设备以及数字化制造系统等尖端技术,工厂打造了100至2000公斤级卫星的完整制造链条。据这家工厂的智造研发工程师张波介绍,该产线可以满足年产100至150颗中型卫星的研制能力,整星研制周期缩短,效率提升了80%,批量“造星”成为现实。
这并非个例。浙江台州的吉利卫星超级工厂采用智能网络系统,使设计、研发、生产、测试和运行等环节协调推进,经过60多道总装工序,组装成一颗整星,将卫星制造周期缩短至28天,量产速度提升了10倍,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在卫星制造领域,商业航天企业低成本、批量化生产的优势正进一步凸显,卫星的研制正从少量定制模式向批产模式转变,能够像生产电脑一样生产卫星已经走入现实。”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说。
新技术突飞猛进,造卫星成本降低,让天上的科技应用便利地上的千家万户。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宏光说,从单星试验到星座组网,从数据采集到智能服务,商业卫星正在实现从“太空基建”到“生态价值”的商业跃迁。
城市交通点多、线长、面广,路网规模大且结构复杂。利用卫星遥感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快速准确提取路网的位置、形状等信息,为城市路网核查工作带来便利。
过去勘察种植面积,需要人靠脚力一步步去丈量计算。卫星通过获取植被指数影像,根据植被反射不同波段光的比例形成数据信息,从而反映出农作物的长势、产量、出苗率等,200平方公里的农田仅用半个小时就能获取全域影像。
遥感技术具有大幅宽、高效率和低成本优势,使得原始森林监测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监测效率,减轻了工作压力,降低了工作危险。
通过遥感考古,工作人员可以将视线拉高,看到遗址的全貌,得到一张总体的全局图。
抬头仰望星空,“吉林一号”星座的117颗卫星,在俯瞰地球的同时,也实时记录着农作物的生长变化情况;粤港澳大湾区航天宏图的雷达卫星,每6小时扫描一次海岸线,其对台风路径预测的精度可达百米级……
无论是飞机、船舶、偏远的矿区,还是无人区,在不远的将来都可以通过卫星互联网与地面通信网络进一步融合,逐步形成天地一体、融通发展的立体化通信网络。
满天星斗间,商业智慧熠熠生辉。
(四)发射场实现0的突破
“首发成功!我们自己的商业航天发射场!”
2024年11月30日,海南文昌东南沿海,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尾部喷射出熊熊火焰,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拔地而起,在阵阵欢呼声中直冲霄汉。现场的人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着中国商业航天发射场从0到1突破的瞬间。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过去近10年中国许多商业卫星、火箭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却唯独少了商业航天发射场这一基础设施,以致部分商业火箭、卫星“有劲儿没处使”。
如果将商业火箭比作“飞机”,商业卫星比作“乘客”,商业航天发射场就是供“乘客”登机、“飞机”起飞的“机场”。当“乘客”和“飞机”越来越多,打造“专属机场”势在必行。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任务圆满成功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专家范瑞祥评价说:“它实现了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场从无到有的突破,补齐了商业航天链条缺口,也为大规模低轨星座组网任务等提供了强力发射保障。”
为什么是文昌?这里的海岸具有低纬度、可海运、射向范围广等天然优势。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天梁说,在这里建设发射工位,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实际上,地理条件并不是全部。
这座中国最年轻发射场的市场化机制使其成为独特存在。相比酒泉、西昌、太原和文昌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是首个企建民用的航天发射场,其任务组织和管理运作采用灵活高效的商业化机制,可以更好地聚集社会创新力量。
比如,面对大量设施设备、特殊燃料等并行交叉的采购难题,管理人员将传统配套保障供应模式改为市场化竞价采购,提升了采购效益。“我们的目标是走既有高效率又有高效益的良性发展道路。”杨天梁说。
这个“破局”者,正在将科技创新的引领性和市场机制的灵活性有效结合,满足商业航天发射需求。
“过去,一个型号火箭往往由固定的发射工位执行发射任务,具有操作相对简单、稳定性高等优点。”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工程设备部部长葛立新说,随着中国商业火箭型号越来越多,如果“一个火箭一个工位”,就难以满足需求。
他们在执行发射场首发任务的二号工位创新采用了“通用型”接口设计,发射前后端设备不固定,可以“模块”更替、“对口”更换,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等19个型号的火箭都能使用。对于不同推进剂种类、起飞重量、直径长度的火箭,这一工位也都能适应。
在看不见的系统管理方面,发射场也进行着迭代更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负责建设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智慧大脑”。该院总体设计部专家徐文晓介绍,这一系统主要包括通信系统、气象系统等5大系统以及26个分系统,具备指挥监控、数字孪生、数字伴飞、健康管理、综合运维等功能,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融合共享,让发射流程高效智能。
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推进,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正在发挥“主场优势”与自贸港政策优势的叠加效应。人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会像机场一样,可回收火箭“川流不息”。
海上发射场,近年来也受到商业火箭企业青睐。
东方空间联席CEO、引力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布向伟说,海上发射场可灵活选择纬度,相比“固定式”的内陆发射场,可以移动到合适位置进行发射,从而充分发挥运载火箭固有的运载能力;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发射准备时间可压缩至72小时,未来可实现“一周两发”的高密度发射。此外,火箭残骸的落区选择也比较安全,可直接落入公海,避免陆地人口密集区安全风险。
位于黄海之滨的山东烟台海阳市,有条名叫“航天大道”的新建道路。这条路的两端,一头是固体火箭总装测试基地和航天产业园区,另一头正是保障我国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海阳港。
一些业内人士分析,海上发射场不仅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正从“陆基”时代迈向“陆海基”的新领域,还在构建“航天+海洋”的跨界生态,开启航天产业与海洋经济融合新空间。
苍穹之上,由商业卫星组成的璀璨星座,是中国人用千年飞天浪漫梦想写成的“宇宙情书”。这是中国航天的黄金时代,也是人类向宇宙探秘的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