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历史知识 游戏攻略 人物百科 生活常识 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走近科学 从校园开始——青海改革样本观察·教育提质(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09:43:00    

单片机创客课堂。本报记者 潘昊 摄

行知小学学生与自己的自然笔记。

充满魅力的科学课。

胜利路小学逐梦纸桥队作品。

五四小学的单片机创客课程作品。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 贾泓 摄

“老师,您看我的这个作业里,‘雪豹’两个字可是‘暗藏玄机’的。您看懂了没?”清明节假期结束后,西宁市城西区行知小学五年级三班的赵文雯拿着自然笔记,满眼期待地找到了自己的科学老师冯树丰。

自然笔记上,艺术字形式的“雪”字全身布满与雪豹相同的斑点,“雨”字有两只俏皮的耳朵、一条尾巴,灵动可爱。“豹”字里的巧思就更多了。“左半边的偏旁从淡绿色到白色再到蓝色逐渐过渡,展现的是青海草地、雪山、蓝天的风景;右边不规则蓝色部分呈现的是青海湖,其他部分从蓝白过渡而成,寓意祁连山。”赵文雯详细介绍。

这样富有创意的作品,冯树丰收到很多。它们被展示在学校走廊、科学教室,静静地诉说着城西区校园与科学的故事,展现着城西区打造国家级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的实践成果。

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城西区积极打造“1+4”模式(“1”指实施以“让好奇心成为动力,让探究成为习惯”为主题,“4”指通过营造科学氛围、打造科学教育新样态、强化学校科学教育主阵地和优化科学探究实施路径),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2024年在“积极探索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教学”分享会上,城西区作为全国7所发言地区代表青海省面向全国分享,《“1+4”模式赋能科学教育发展》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优秀案例。

校园,让科学更有趣

在行知小学科学教室,冯树丰拿出一张手绘“地图”。湖泊、高山灌丛、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流石滩、冰川积雪……地图上集中展现出青海的主要地理景观,右侧还清晰地标记着海拔。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食物链与食物网》这一课。请你们思考一下,在我们的家乡有哪些食物链呢?”说着,冯树丰一手拿着手绘地图,一手拿出一张贴纸。湟鱼、牦牛、雪豹、羚羊、沙棘……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青海特色野生动植物整齐排列。

每个小组的桌上也同样有着这样一份地图和贴纸,冯树丰指导学生将动植物贴在相应的自然环境内,并用红色马克笔画出其中包含的食物链。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研究起地图和动植物,教室里变得喧闹起来。

“地图是我手绘的,贴纸则是青海省自然教育协会根据我们的课程设计专门设计的。”冯树丰介绍,“科学教育不能脱离课本而独自发展,更应该是对课本知识的扩展。”

行知小学作为首批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示范校,很多科学课程都嵌入了青海本地生态科学元素。对此,冯树丰说:“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科学知识,还希望通过科学课告诉他们‘我在哪’‘我的家乡有什么’,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同时,也能成为家乡的环保‘小先锋’。”

这间科学实验室里,除了最初购置的教学用具,还摆满了孩子们的作品、科学老师的自制教具。小小教室是城西区首次成立的区级科学学科工作坊,以“科学实验教具的更新与发展”为主题,为科学教师搭建互研互学的平台。实验室也承载着孩子们的科学梦想,孩子们一有空就会到这里“鼓捣”。五年级一班的张昕怡说:“这样的科学课,更有趣,更易懂。”

科学,让校园更精彩

“消耗10度电需要78.5千克碳排放量,这样算,要消耗一棵树,数据是惊人的!”五四小学三楼尽头的基层科普馆内,传来了声音稚嫩但条理清晰的讲解声。

专职科学教师张海宁说:“学校每年组织学生进行科普讲解视频录制,将获奖视频进行展播,让学生在探索、制作中提升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在五四小学,科学成为这里最别具一格的“装饰”。走过62米长、以航空航天为主题的科普长廊,来到与科普馆一墙之隔的科学创科教室——“创客梦工厂”,这里是孩子们开展“单片机创客”课程的场地。展示区,学生们制作的芯片和主板上满是他们的小巧思。

“近年来,芯片成为科技角逐的重要内容。于是,我们考虑开发‘单片机创客’课程,让学生从焊接入手,开发适合小学生的单片机创客教育体系。”专职科学教师蔚海鹏说,“我们将学生分为低、中、高三个不同阶段,低段学生已能够独立焊接出简单的成品,中段从电路知识学习开始,学会从电路图到实物图的比对辨识,高段学生则从单片机整体出发进行创客智造。”

一直对芯片充满好奇的六年级三班的白康睿说:“在学校就能学到这样的科学课,还有老师的专业指导,真是太棒了。”

城西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刘睿说:“我们不断开辟科学培育‘新场域’。目前,因地制宜建设创客室、种植基地、机器人教室等13个素质拓展室。建设科普长廊、少年科学院等空间建设覆盖率达到100%,‘开放式体验中心’为主体的科普环境让学生在浸润式科学环境中积极探索实践。”

合作,让孩子与科学相拥

“幸好做了这次调查,不然我还不知道我们家的用盐量严重超标!”这是胜利路小学四年级五班在开展《盐》的项目化学习时,“盐”开得胜小组成员充满童趣的感悟。

他们在学习手册中,不仅将自己合作探究的过程拍照记录下来,还用表格、柱状图等统计形式,对家中一周的食盐使用量进行了统计。

为什么会开展这一主题的项目化学习呢?

2024年12月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工作人员孙翔带着《我们无法离开的盐》这堂科普课来到胜利路小学。课上,孙翔详细介绍了盐的用途、来源、重要性等内容,激发了孩子们对盐的浓厚兴趣。

随后,科学教师马慧、严婧凤和数学教师叶荣、赵存花以项目化教学的形式,带着学生走进自然资源博物馆,开启一场科学探寻之旅。回到学校后,老师又指导孩子们以实验和统计等形式进一步探究。

因为学校场地有限,在开展科学教学中必须“另辟蹊径”。自2023年起,胜利路小学不断挖掘和发挥校外科学场馆的教育作用,与多个展览馆、教育基地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打造场馆课堂、研发优质科学教育课程。胜利路小学副校长李桂芳说:“我们通过构筑校馆合作实践平台的形式扬长避短,‘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让学生在有声有色、有感有形的科学世界里,培植科学精神。”

刘睿介绍:“今年2月,城西区对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等12家单位,聘请16名来自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的教授以及科技企业的专家成为城西区区属学校科学副校长,聘任覆盖率达100%,在区域科学教育中架构‘学校—基地—社会’的育人体系。”

当科学教育与青海特色相结合,当科学教育紧跟时事热点,当科学教育走出校园,城西区科学教育将深深扎根于青海,又努力突破时空限制,在高原土壤中孕育出兴趣的种子,并不断长出探究、思索、领悟的藤蔓与枝叶,结出科学教育的累累硕果。

手记

“给孩子种下科学的种子”

本报记者 贾泓

当城西区行知小学五年级一班的王佳琪手捧着自己手绘的《绿豆种子发芽记录》,略显腼腆地向我们介绍自己的实验过程时,我们似乎看到了科学研究的种子,正在萌发出嫩芽。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没有遇到生涩难懂的科学教育选题,但是却看到了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在学校里,随即翻开孩子们的科学笔记,无论是绘图还是统计,虽然笔触间透着稚嫩,但处处彰显着孩子们的认真。

孩子们说,科学笔记不像作业,更像是一种兴趣,充满了吸引力。思考研究的角度、查询资料、做实验或调查、整理笔记……在孩子们的心里不仅种下了爱好和求知的种子,更学会了科学探索方法,长出求索的嫩芽。

这些年,城西区从纸桥建造到过山车、热气球升空、电动纸船、点亮小屋、塔台搭建,携手为少年儿童提供了知识与实践的“桥”、探究与反思的“船”、洞察与瞭望的“塔”,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欲在科学创新实践中被激发,科学的奥秘在快乐中被探寻。

我们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人才,当前的教育体系如何顺应时代需求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这是科学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也许我们并不知道未来科技的发展速度,但我们一定需要充满探索精神的创新人才,而在城西区,我们看到了科学探索的种子正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发芽。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