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历史知识 游戏攻略 人物百科 生活常识 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打出AI教育组合拳 广东在全国率先构建师生AI素养框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2:15:00    

南都讯 4月10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广东电视门户上线仪式暨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南都记者了解到,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及《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指南(试行)》,打出一套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设置、资源开发、师资建设、素养提升、育人赋能的“组合拳”。

其中,广东省的课程纲要在课时安排、资源开发和平台支持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注重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比如课时方面要求原则上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7-8年级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

“2+1”方案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出具体要求

会上,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如鹏指出,近年来,广东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3年,省教育厅制定《广东省教育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3-2027)》,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全省中小学(含教学点)学校实现宽带接入率达100%,超100M宽带速率达100%;课室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超99%。2024年,作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省,我们以国家平台应用为抓手,以集成化、智能化为重点,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行动方案(2024-2027)》,提出全省推进“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的“总纲”,实施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建设、师生数智化胜任力提升等系列行动。面向 20个区域设立人工智能实验项目,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助教、助学、助评、助管、助研的有效路径。

今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及教育部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系列工作部署,我们坚持“先行先试”理念,集中组织高校人工智能教育专家、中小学信息科技骨干教师协同研制了广东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2素养1纲要”方案(以下简称“2+1”方案),分别是“两大素养框架”-《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1”个课程纲要-《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1”方案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师资建设、培养目标等方面,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出具体要求,为各地、各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基于国家平台整合人工智能进行教学创新,开展师生人工智能素养评价提供参考。

两大“素养框架”方面,教师素养框架包括意识理念、知识技能、实践应用、专业发展、社会责任等5个维度。学生素养框架包括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等4个维度。素养框架既注重教师素养和学生素养的内在统一性、整体性,又各自侧重教和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程纲要》对人工智能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学段要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课程实施与评价建议、课程管理与保障进行了规范。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据、算法、算力等核心概念、发展人机协作思维,践行安全、包容、公正的伦理准则,助力学生从技术使用者向技术设计者进阶,培育兼具家国情怀、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在课时安排、资源开发和平台支持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系统推进,打出AI教育组合拳。“2+1”方案从目标层提出了师生素养框架,明确了师生素养能力坐标,从路径层制定了《课程指导纲要》,提供了从课程到课堂的实施路径。解决各地在人工智能教育落地方面“有目标可依、有课程可用、有教师可教”的问题。

全国率先,构建师生AI素养框架。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小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明确了三级指标,进行了具体化描述。尤其是《教师素养框架》,从意识理念、技术能力、教育应用、专业发展以及社会责任五大维度分别回答了智能时代教师的职业使命、必备能力与责任担当,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系统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提供了指引。

全链闭环设计课程可落地、可评价广东着力建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全链条AI育人体系。

课程纲要明确了广东省人工智能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明确了学段目标。各阶段的课程目标层层递进,既避免“一刀切”,也避免“原地踏步”学习。课程内容涵盖了从核心概念到技术实现,从关键技术到系统建构,从生活应用到社会影响的完整知识体系。通过通识课的学习,逐步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核心素养。广东省的课程纲要在课时安排、资源开发和平台支持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注重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比如课时方面要求原则上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7-8年级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要求统筹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和课后服务,一体化实施,防止重复交叉。高中阶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一课时,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创新。纲要提出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议采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活动记录表、学习数据、作品评价、量表测量等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鼓励各地探索将人工智能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加强对人工智能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转岗培训等方式充实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师队伍。鼓励各地加大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投入,将人工智能课程普及纳入财政预算,支持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硬件设施建设等,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形成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

为整合国家平台之“优”和人工智能之“智”,激活“倍增效应”,目前广东省正在制定AI工具与国家平台融合应用指南,以国家平台为枢纽,对如何基于国家平台进行AI资源共享共建、AI课堂教学创新给出“基本式+变式”的应用模板和参考范例,共同促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人工智能应用深度融合,形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的“广东方案”。

统筹:尹来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摄影:南都记者 蔡文茵 罗雪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