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近期,健康报报道了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印发的《2025年上海市医疗应急工作要点》,读者可从中看到“不断完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具体部署。近年来,各地在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关注“韧性”两字,以此强调,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保障网不仅要织密,更要织得“坚固且有韧劲”,面对任何突发情况都能给人带来安全感。
2024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加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与应急管理、工业和信息化、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水利、商务、卫生健康、市场监管、气象、数据管理、消防救援、地震等部门城市运行数据的共享,增强城市运行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城市的发展需要韧性,卫生健康事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支撑之一。与城市的发展相伴,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就近就便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洪涝、地震等灾害以及保障重大赛事顺利举办等情况时,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表现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强大战斗力。与此同时,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人口流动日益活跃以及气候变化等,卫生健康工作不可避免地面临更多的挑战。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4350万人。这么多的人生活在城镇里,每天产生着大量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涵盖防病、治病等诸多环节,对服务体系的韧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有着高依赖、高期待。整体而言,打造韧性城市,需要卫生健康工作与其他领域的工作构建横向、纵向的紧密联系,在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健康社区建设等诸多方面,给出“确定性的答案”,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在城市发展与治理的大局中,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工作机制,在财政支持、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与气候风险监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多方面,给予卫生健康工作更高的权重系数。
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上,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快速响应、高效处置为目标,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解决突出问题,全面建立健全医疗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应急处置各个环节工作,加强医疗应急基地、医疗应急队伍、医疗应急物资储备等各方面的建设,确保“快反应”、增强“硬核力”、提升“软实力”。
在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的道路上,以基层为重点,一方面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强化基层服务能力、构建分级诊疗网络,为居民提供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另一方面,强化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协作,推进医疗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在人员、信息、资源、服务等方面的协同,建立防治结合的服务模式,形成快速响应、资源弹性调配、服务连续供给的韧性网络。
城市规模越大,衣食住行与卫生健康间的关联性越强。每个城市都应有防灾减灾的意识和准备,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嵌入韧性城市建设,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健康的社会环境。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评论投稿邮箱:mzpljkb@163.com
文:孙惠(媒体人)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叶龙杰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QZ3YL9M】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