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历史知识 游戏攻略 人物百科 生活常识 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善治天河丨公共法律服务“绣花针” 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7:06:00    

编者按

凝共治力量,筑平安天河。近年来,天河区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形成具有天河特色的“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善治天河”栏目将视野从天河区21个街道,拓展到区政法各单位,展示天河区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增强矛盾纠纷化解能力、促进多方共治等方面的实践和成果。这一期,我们一起来了解天河区公共法律服务。

在石牌街的城中村穿行,抬眼是CBD的摩天大厦,俯首是街坊的柴米油盐——这就是天河,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独有的“风景线”。这里每分钟都迸发着经济活力,基层治理的千条线”也是纷繁复杂。天河区精准施策,让公共法律服务化作绵密针脚,穿梭在楼宇园区、城中村巷,深入家长里短,细细勾勒城市治理的新图景。

织密网络

法律服务直达治理末梢

在广粤国际社区,中英日韩四国语言的服务指引让外籍居民倍感亲切;漫步车陂龙舟文化馆,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人带领下绘制法治龙舟彩绘;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公法站,港澳青年创业者在涉外律师指导下研读《企业孵化全周期法律服务清单》这些场景……构成了天河区“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的毛细血管。

全区1个区级中心、21个街道工作站、238个社区服务室如繁星点缀天河,配合“12348”法律服务热线,编织出“线上30秒、线下半小时”的公共法律服务网。公益律师组团式对接入驻街道、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形成“1个公共法律服务平台+N个公益法律服务团队”的公共法律服务模式,让法律服务在天河像空气一样触手可及。

定制服务

新业态劳动者安心筑梦

“以前遇到欠薪只能吃哑巴亏,现在服务站的律师手把手教我们取证维权。”在石牌村“暖蜂巢·小哥驿站”新业态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外卖骑手们正在参加劳动权益保护讲座。这个全市首个城中村新业态公法站,创新采用“1+N”组团服务模式:1个实体平台链接公益律师、调解员、公证员等N支专业队伍,为新就业群体提供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六类法律服务。

这种“量身定制”的服务,让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城市蜂鸟”有了法治港湾。服务站运行以来,已帮助6名骑手解决交通事故、劳动纠纷等问题,安排律师值班38场次,举办法治讲座3场次,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130余人次。

文化添彩

法治精神扎根市井烟火

在车陂居民的家门口,“广府文化”与“法治”碰撞出灿烂火花。车陂司法所将百年龙舟文化与现代法治文化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法治文化生态:在龙舟馆设置宪法宣传广场、法律图书角;开发“同舟法治学堂”课程,让青少年观摩龙舟模型之余学习民法典;组织“巡美丽河涌·学环境保护法”主题活动,把生态法治教育融入母亲河保护。

这种“文化搭台、法治唱戏”的创新实践,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可触可感。79岁的龙舟传承人梁伯说:“现在划龙舟前要先学安全法规,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当法治元素融入祠堂议事、龙舟竞渡、宗亲联谊,基层治理便有了更深厚的情感纽带。

跨界融合

构筑法商创新发展天地

在粤港澳大湾区(天河)理财资管服务中心,一场“法商下午茶”正在举行。涉外法律服务融合交流中心组织金融从业者与律师探讨资管新规,这种“法律+金融”的跨界对话已成常态。该中心创新“5所联建”机制,整合5家律所优势资源,为企业提供从股权架构到风险防控的全链条服务。

这种专业领域的精耕细作,在天河遍地开花:天园街科韵社区,“法律管家”团队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护航;港澳青年支援中心,为在天河创业就业、学习居住的港澳青年提供九大服务。当公共法律服务深度融入经济发展脉络,便催生出独树一帜、活力迸发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从城中村的骑手驿站到珠江新城的涉外服务,从龙舟文化馆的法治课堂到科技园区的“法律管家”,天河区用“法治+”的创新实践,让公共法律服务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当每个群体都能在“线上30秒、线下半小时”找到法治依靠,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美好画卷便徐徐展开。

天河政法 天河司法局 羊城晚报丨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