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历史知识 游戏攻略 人物百科 生活常识 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失败,净利下降董秘薪酬不降反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7:17:00    

作者|民商财经 柏晓华

节前,内地上市公司的财报披露进入高潮,在并购大年中成功重组的上市公司业绩尤其令人关注,但并购失败的公司也是股民的焦点,例如海尔生物。

近日,这家公司交出了2024年年报,从披露的成绩来看,实现营业收入22.84亿元,同比仅增长0.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7亿元,同比则减少了9.71%。公司从低温存储设备延伸至智慧实验室、数字医院等多领域,但“撒胡椒面”式布局也导致核心业务的竞争力稀释。

在高管薪酬方面,总经理刘占杰薪酬229.5万元,上一年薪酬为238.83万元,降薪9.33万元。但是董事会秘书黄艳莉薪酬46.96万元,上一年薪酬为46.23万元,涨薪0.73万元。特别是同时作为海尔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海尔生物此前曾筹划吸收合并上海莱士,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净利润下滑和盈利能力承压

尚未找到新旧业务的平衡点

从2024年的情况看,一方面是营收仅仅微增,另一方面是净利润下滑。2024年,海尔生物实现营业收入22.84亿元,同比增长0.13%,其中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两大板块贡献主要收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92亿元,同比增长17.01%,显示出良好的现金流状况。然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67亿元,同比下降9.71%,主要受研发投入增加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3.41%,较上年减少0.65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表明公司在技术创新上的持续投入。不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有所下降,可能影响公司的长期竞争力。

此外,净利润下滑的背后因素还在于2024年同期参股公司股权处置等事项产生的投资收益等非经营性影响因素以及少数股东权益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公司毛利率稳定但净利率下降,其中毛利率为47.99%(同口径还原后为50.43%),但研发投入高(占营收13.41%)和费用优化不足导致净利率下滑。上市公司年报披露了大体的原因,首先是海尔生物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布局新产业和诸如DeepSeek等大模型应用;其次是低温存储业务恢复缓慢,传统业务增长乏力。

尽管海尔生物在数智化场景方案方面具有优势,但在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方面仍面临压力。公司需要找到数智化场景方案和盈利能力之间的平衡,以实现持续增长‌。

在4月初最新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中,面对投资者提问公司净利下滑的原因时,公司方面的回复是,公司2024年净利润是基本持平的状态,主要系过去几年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布局新的产品方案,海尔生物2023年的研发费用率达到13.4%,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从多家券商观点看公司隐忧:一方面,海尔生物为推广新业务拓展新市场、广告宣传、渠道建设费用大幅增加,销售人员薪酬支出也水涨船高,侵蚀了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加剧,老牌竞争对手在高端市场持续施压,而行业新进入者凭借低价策略抢夺中低端市场,其市场份额被蚕食,竞争力下降。

此外,公司对于海外业务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但在最新增加关税的背景下,是否会影响到公司和多大程度影响公司尚难定论。

收购合并上海莱士失败

海尔生物下一次收购在何方?

从该股二级市场的走势来看,从2022年年初到目前,该股在年线上已经呈现四连跌,上一次股民对该股抱以较大期待,还是要追溯到去年12月份的那次合并事件中。

去年的12月28日,海尔生物发布了关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停牌进展公告,公司正在筹划由海尔生物通过向上海莱士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上海莱士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

但当时,由于上海莱士的总市值、净资产和业绩远超于海尔生物,海尔生物计划合并上海莱士,这场交易也被市场称为“蛇吞象”。从商业逻辑看,这次并购本应带来多重协同效应。

按照行业判断,海尔生物的低温存储设备能为上海莱士血液制品存储运输提供保障。海尔生物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有望提升上海莱士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合并后新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形成完整产业链,市场竞争力将显著增强。血制品行业有“得浆站者得天下”说法。并购若成功,海尔生物将迅速跃升为行业第二大浆站运营商。可惜双方对估值存在巨大分歧,使这场本该珠联璧合的并购化为泡影。

未来的下一次收购,海尔生物方向会在哪里?

当年上市时重要股东

与海尔生物如今渐行渐远

海尔生物上市时的重要股东,近年已多次减持股份。

2024年8月,海尔生物发布公告称,拟参与首发前股东询价转让的股东为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奇君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奇君投资”),出让方拟转让股份的总数为635.9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2%。

资料显示,奇君投资为海尔生物上市时的第二大股东,彼时持股比例为20.25%。但自2020年开始,奇君投资持续减持,进入2024年,奇君投资多次减持海尔生物股份。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其持股比例已降至4.19%。到四季度末,其持股比例进一步下降至1.54%。

与此同时,另一大股东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在2024年亦多次减持海尔生物股份,2023年底,其持股比例为8.92%,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已降至4.27%,位列海尔生物第三大股东。到2024年四季度末,它的持股比例进一步下降至3.03%。

另外,虽然不是上市时的股东,但是作为长期公募基金的惟一代表—华宝中证医疗,其在年报时的仓位也从三季度末时的1.94%降低到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