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历史知识 游戏攻略 人物百科 生活常识 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智库圆桌】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6:19:00    

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地区,2025年是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15周年,也是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开篇之年。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6.99万亿元,增长9.0%,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9%,双方连续5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中国与东盟互利共赢成果显著

为何要深化对东盟国家的合作?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蓝庆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规则研究院教授):东盟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的交汇处,是全球贸易和物流的重要枢纽,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经济持续增长,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从市场优势来看,东盟人口超6.5亿人,是全球第三大劳动力市场,年轻人口占比高,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从资源禀赋来看,东盟是全世界资源富集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木材和水资源,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是重要的能源出口国,泰国、越南是全球主要大米出口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棕榈油的主要生产国,生物多样性丰富,为生物技术和医药研发提供了广阔前景。进入21世纪,东盟秉持开放的经济政策,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商品、服务、投资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经贸合作吸引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经贸联系日益紧密,经贸合作互利共赢,成果显著。

制度安排协同效应增强。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第一个对外商谈和建立的自贸区,也是东盟的第一个自贸区,自2010年全面建成以来,已实质性结束3.0版升级谈判。除传统货物贸易和双边投资外,升级版的自贸协定涵盖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新兴领域,大大提升了经贸合作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为打造更加包容、现代、全面和互利的双边关系夯实了制度基础。2022年1月,由东盟发起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为区域经济合作注入强劲动力。

贸易投资往来日趋紧密。中国和东盟成员国各具比较优势,在要素资源、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上存在差异,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均存在互补性,贸易合作具有较大潜力。目前双方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东盟自2020年开始已连续5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13年以来,中国与东盟贸易年均增速7.5%。2024年,双边贸易总值6.99万亿元,同比增长9.0%,对双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拉动作用。中国是东盟的第二大外国投资来源地,近年来对东盟投资快速增长,2023年直接投资流量251.2亿美元,同比增长34.7%,投资存量1756.2亿美元,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7400家,雇用外方员工超72万人。东盟也是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地,2023年东盟在华投资新设企业2887家,同比增长35.5%,实际投资金额102.9亿美元,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6.3%。截至2024年7月,中国同东盟国家累计双向投资超4000亿美元。产业园区建设持续推进,截至2023年底,中国企业已在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等东盟国家建立3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吸引入驻企业2000余家,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泰国泰中罗勇工业园等成为合作典范,中马、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建设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新高地。

基础设施联通不断深化。中老铁路、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和印尼雅万高铁等示范项目打通了地区设施联通的关键节点,改善了东道国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12月,中国和越南签署关于跨境标轨铁路合作项目的政府间协议,有望于2025年底开工。中老铁路2021年12月开通以来,客货运输量连续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截至今年2月底累计发送旅客超4860万人次,运输货物超5400万吨,其中跨境货物超1250万吨。贯通东盟—重庆—欧洲的首趟东盟快班2024年成功开行,实现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两大贸易通道无缝衔接,成为亚欧贸易新动脉。

新兴领域合作前景广阔。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与东盟携手打造互信、互利、包容、创新、共赢的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泰国联手推动5G数字基础设施发展,与马来西亚共建数据中心,中国企业应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东盟国家开展远程医疗、智慧教育、数字金融、卫星应急等多领域项目合作,智慧海关和信息平台打造、海铁联运一体化智慧化建设,提升了双方服务贸易和数字化发展水平。在绿色经济领域,中国与东盟国家协力打造绿色低碳园区,推进风电、水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合作,建成东南亚地区功率最大的太阳能电站越南油汀光伏电站以及印尼首个漂浮光伏项目奇拉塔项目等标志性成果,东盟还成为中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海外生产基地。

未来,“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建造”“中国服务”将加速走向东盟国家,推动双方贸易合作水平深化升级,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力。

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互联互通

中国与东盟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及信息设施联通等方面进展如何?

翟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提升地区互联互通水平、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上具有高度共识。围绕互联互通合作,双方积极推动发展战略对接,合作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先后与东盟10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并与东盟达成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声明。东盟倡导的可持续基础设施、数字创新、无缝物流、卓越管理、人员往来五大战略目标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理念高度契合。互联互通作为重点领域,相继被写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2022—2025)》。依托双边和多边合作平台,中国与东盟持续完善顶层设计与规划体系,加强体制机制协同创新,确保互联互通合作行稳致远。

在交通、能源、信息领域,一系列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项目顺利落地,发挥良好示范效应。交通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合作的重点领域,在改善区位条件、拉动经济增长方面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底,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超4300万人次、运输货物4830万吨。雅万高铁建成通车后,雅加达与万隆两地间的出行时间由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多分钟。中泰铁路、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中越跨境铁路等项目陆续实施,有利于改善东南亚地区陆路交通条件,为构建更大范围的泛亚铁路网奠定基础。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建设的中远—新港码头、关丹港、皇京港、摩拉港等港口,有效推升东盟国家内外航运货运量,进一步释放中国与东南亚参与地区产业链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潜能。能源是工业的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所在。中缅油气管道、中缅天然气管道、老挝北部电网等能源互联互通项目,优化了区域能源资源配置,在维护地区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跨境陆缆、海缆、5G、通信卫星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菲律宾4G/5G移动通信网络和光纤宽带网络、亚非欧1号海缆等信息联通项目相继建成,助力东盟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为中国与东盟开展跨境数据流动治理合作、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与东盟在互联互通领域合作势头强劲,增长前景广阔,形成了全方位、多层级、有亮点的整体发展格局。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合作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协同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人文交流“心联通”,构建起包含海陆空天网的立体联通网络。多元主体广泛参与互联互通合作进程。政府间合作是引领互联互通合作的中坚力量,各国地方政府、地区性国际组织、多边开发机构等均发挥重要作用。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经济、以无人飞行器为代表的低空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双方互联互通合作开辟新机遇。

中国与东盟开展互联互通合作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经贸合作有重要作用。基础设施建设前期投入成本高、回报周期长,但对经济发展具有乘数效应,运营得当会带来数倍于投资额的收益。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互联互通合作,一方面,有助于东盟国家跨越基建的投资与技术门槛,提升国内设施联通水平,进一步激发其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有助于部分国家破解经济发展的地理瓶颈,在新的经济地理版图中重塑区位优势。基建的乘数效应还体现在交通、能源、信息等领域的设施联通能够显著带动技术、产业转移,促进通道经济发展。地区整体互联互通水平的提升有利于降低国家间贸易成本,促进要素充分涌流和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地区在世界产业链分工和贸易格局中的竞争力。世界银行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的机遇与风险》研究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仅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8%。

互联互通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生动实践,是中国与东盟携手共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互联互通合作蕴含着普惠包容的精神内涵,合作项目的实施让双方人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国之交在民相亲”,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合作快速发展,人员交流往来日益频繁,商务、旅游、求学人数屡创新高,民心相通、命运相系正在日常点滴中成为现实。

构建多梯度强互补产业网络

经济合作中产业合作是重中之重,中国与东盟在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方面具有怎样的基础和优势?

张中元(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国际经济关系室主任、研究员):作为全球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重要环节,中国与东盟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纺织服装等领域不断加强合作,建立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双方产业合作日趋紧密。

中间品贸易加深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产业相互影响及相互依赖关系。近年来,中国对东盟中间品出口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中国对东盟中间品出口由2010年的4552.6亿元增至2023年的1.99万亿元,年均增长13.4%,占同期中国对东盟出口总值比重由50.7%提升至54%。2024年前8个月,中国对东盟进出口中间品2.84万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模组、锂电池、汽车零配件、电脑零部件等中间品增长迅速。东盟国家通过从中国进口核心零部件、技术密集度高的中间品,获得新产品的比较优势并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区域产业链与全球产业链对接、互动与融合,为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和东盟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产业之间具有较强互补性。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在核心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的创新能力日益增强。目前,中国在电子、汽车、机械等领域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大部分产能处于中端及中高端水平。同时,中国在5G、高铁、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正逐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从产业结构看,大部分东盟国家在劳动密集型等中低端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与中国的优势产业形成较强互补关系。

区域贸易协定为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提供制度保障。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将供应链互联互通作为新议题纳入自贸协定,将进一步降低供应链布局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有助于全面提升供应链整体联通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填补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等现有区域贸易规则和合作机制的缺失,将重点产业发展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规则相结合,为构建区域内统一大市场提供了更高水平的制度保障。

中国与东盟各国构建起多层次产业对接与合作模式。近年来,部分跨国企业逐渐将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中国转移到东盟各国,东盟国家通过产能合作实现区域内的产能承接与转移,使其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通过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东盟国家在亚太地区形成紧密的生产网络、市场网络以及良好的分工协作格局,提升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制造业产业合作水平,避免了区域内竞争导致的资源低效利用,为双方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聚集高端要素、加快技术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培育高端环节竞争力提供了潜在空间。双方通过产业对接加强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使东盟国家能够从中国的知识、技术溢出中获得发展,带动产业整体优化升级并增强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深度和广度,中国也通过产业转移实现国内产业“腾笼换鸟”式升级,推动优质要素资源向价值链高端聚集。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但双方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尚处于较为低端的位置,面临被持续“低端锁定”的风险,共建区域价值链成为中国与东盟提升价值链地位的务实选择。当前,中国与东盟在区域内择优布局生产链、供应链,双边贸易增加值来自区域内的比重越来越高。中国与东盟在稳定供应链、产业链的基础上构建区域价值链,构建区域内多梯度、强互补的产业网络,实现产业链与全球生产体系对接融合,缓解了双方对欧美市场的过度依赖,在推动中国不断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同时,也带动了东盟各国经济发展。

中国与东盟国家以技术作为驱动力建立分工关系,拓展了产业链供应链未来合作的潜力。以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重点,中国与东盟国家各自优势的互补性有利于双方投资合作。当前,全球价值链正在向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必须把握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数字价值链与绿色价值链两个重点。中国已明确数字化、智能化的制造业转型路径,在区域价值链塑造过程中,中国与东盟大力推进数字科技创新、区域内研发与技术整合,将数字经济发展作为双方合作的重点。同时,在全球减排和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推进经济绿色转型也成为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新增长点,利用中国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5G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双方在低碳领域加强产业合作,积极参与引领低碳技术、清洁能源、绿色投资、绿色金融等国际合作,推动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打造区域产业链合作平台,构建能够满足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