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健康意识日益高涨的时代,全身健康体检愈发普及。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多数体检套餐里,甲状腺检查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近些年,甲状腺结节这一诊断结果,频繁出现在人们的体检报告中。甲状腺,这个平日里不太起眼的小器官,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数据显示,甲状腺癌患者数量正以每年 4% 的速度持续攀升,更令人揪心的是,超过 7% 的甲状腺癌是由甲状腺结节恶变而来。很多人一查出甲状腺结节,第一反应往往是:是不是碘盐吃多了?的确,甲状腺疾病和碘的关系那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那它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咱们一起来探个究竟。
多碘少碘,对身体有啥危害?
甲状腺和碘的代谢关系紧密得就像一对形影不离的伙伴。碘,可是制造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关键原料。不管是碘过量,还是碘缺乏,都可能让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 “蹭蹭” 往上涨。碘在人体内,主要是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也正是通过甲状腺激素,它才能施展自己的 “功能魔法”。
碘能助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对维持机体基础活动、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运转至关重要。在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碘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和生长激素携手合作,促进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吸收,还能为儿童大脑发育 “添砖加瓦”。
要是碘摄入不足,甲状腺就像个缺了原料的工厂,生成的激素难以满足机体正常代谢的需求。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而言,这可能导致体格发育滞后,甚至引发呆小症,严重时还会影响脑智力发育,给孩子的未来蒙上阴影。对成年人来说,碘摄入不足会让人容易感到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还可能引发甲状腺肿大,脖子看起来肿肿的,十分影响美观。
反过来,当碘摄入过多时,甲状腺就像被点燃的小宇宙,处于兴奋状态,会合成大量激素。可这样一来,机体代谢水平就像脱缰的野马,变得紊乱不堪,甲状腺疾病也会趁机找上门来。过量摄入碘,不但可能引发甲亢,让人出现体重下降、浑身乏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要是摄入量过大,还会引起中毒,或者导致智力衰退,对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由此可见,碘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我们的身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无奈人体自身无法合成碘,只能依靠从食物中摄取来满足身体所需。所以,多碘不行,少碘也不行,学会正确摄入碘,可是关乎健康的大事。那你对食物中碘含量的多少有多少了解呢?下面,就来给大家揭秘那些可能导致疾病的含碘食物。
你不知道的 “碘盐大户”
其实,很多人对食物中的含碘量并没有清晰的认知,这就容易导致在不知不觉中过量摄入碘,给甲状腺健康埋下隐患,甚至可能诱发甲状腺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饮食里,有一种食物要是经常出现,那你可得小心了,你可能正在不知不觉中超标摄入碘。你能猜到是什么吗?没错,这个 “碘盐大户” 就是海带。
海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它属于海藻类生物,凭借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深受不少人的喜爱。海带可是个营养宝库,富含碘、钾、钙等多种微量营养素,对机体有着诸多益处。
1. 抗脂肪的神奇功效
研究发现,海带中有一种名为岩藻黄质的蛋白质,它就像身体里的 “脂肪小卫士”,对机体的脂肪有着抑制作用。同时,海带所含的膳食纤维,也能助力身体通过排泄物把脂肪带出体外。所以,适量食用海带,就像是给身体请了个 “减肥小帮手”,能帮助我们减轻体重,让身材更加匀称。
2. 预防三高疾病的得力助手
海带中含有一种叫褐藻酸的物质,它就像个 “钠钾平衡调节师”,能调节机体的钠钾平衡,起到辅助降压的作用。还有其中的岩藻多糖,它能让胃排空的速度变慢,延长食物通过小肠的时间,这样一来,血糖就能得到更好的控制,还能把脂肪带出体外,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所以,对于三高患者来说,适量食用海带,对控制病情有着积极的作用。
3. 保护血管的忠诚卫士
海带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它能像个 “血液稀释剂”,降低血液粘稠度,对血管起到保护作用。海带含有的胶质成分,还能像个 “有害物质吸附器”,结合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起到血液净化的作用。所以,适量摄入海带,对心脑血管健康大有好处,还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适量补充碘确实有利于身体健康。但俗话说得好,“过犹不及”,任何东西一旦过度食用,就可能适得其反。如果过度食用海带,就容易引起碘摄入超标。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中列举的碘含量食物,排在首位的海带(包括海带干)每 100g 的碘含量高达 36240 微克。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成人每日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吃不到 5g 海带就可能达到了。要是过量摄入,就容易引起甲状腺肿大,甚至诱发甲状腺癌,给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除了海带,一些腌制食品的含碘量也不容小觑,比如咸菜、咸鱼、豆腐乳等。这些食品在制作过程中,为了防腐和增添风味,会加入大量碘盐进行腌制。所以,它们不单碘含量高,所含的亚硝酸盐也十分高。如果长期大量食用这些食物,就像是在给身体埋下一颗颗 “健康炸弹”,都有可能诱发癌症。所以,如果不想甲状腺癌找上门,这些食物,能少吃就少吃。要是身体出现了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早诊治,千万别拖延。
甲状腺癌的表现
如今,甲状腺癌患病人数越来越多,幸运的是,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都可以治愈,预后也比较良好。不过,在甲状腺癌来临的时候,身体往往会发出一些信号来提醒我们。我们一定要及时捕捉到这些信号,并及时进行治疗。
颈部肿块
约有 95% 以上的患者在早期都会出现颈部肿块这一表现。甲状腺位于颈部,当甲状腺出现癌变时,通常能在颈部皮肤表面直接触摸到质地坚硬而且高低不平的肿块。这个肿块还有个特点,就是随着吞咽动作不会发生移动。当肿块逐渐变大时,还可能会压迫到咽喉、气管等器官,从而引发其他症状。所以,如果没有明显诱因,却在颈部发现异常肿大的包块,而且这个包块一直无法好转,持续存在甚至还在变大,那可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千万别掉以轻心。
声音嘶哑
一般来说,声音嘶哑是因为甲状腺周围结构被肿瘤侵入,导致声带震颤受到压迫,或者喉咙周围神经受到损伤,进而使声音发生改变。如果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声音低沉、沙哑,或者断断续续持续超过两周以上,并且一直没有改善,那就要引起高度警惕了,这可能是甲状腺癌发出的信号。
吞咽困难
当不断生长的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像个 “小霸王”,挤压周围器官,影响食物通过。这个时候,吞咽食物或者液体时,就会感觉有不适或阻碍感。如果吞咽困难的情况持续没有缓解,而且还伴有颈部肿块,那就应该及时进行甲状腺检查,排查甲状腺癌的可能性。
呼吸困难
当肿瘤发展到后期,逐渐肿大或者扩散到周围组织时,就会压迫气管,影响气流进出。此时,患者会感觉呼吸不通畅,总觉得吸入的气体不足。要是出现没有原因的呼吸困难,持续得不到缓解,还伴有颈部肿块,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甲状腺,以便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甲状腺癌的预防
甲状腺癌的高发,和多种因素都脱不了干系,遗传、环境、营养等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虽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不是引发甲状腺癌的直接原因,但它们也会增加甲状腺癌的发病风险。虽说甲状腺癌多数可以治愈,但在疾病找上门之前,积极做好预防措施,才能避免身体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避免电磁辐射
长时间处于电磁辐射的工作或生活环境中,就像给甲状腺细胞的代谢按下了 “紊乱键”,会影响甲状腺细胞的代谢,使激素分泌异常,从而增加癌变的风险。而且,年龄越小、受到电磁辐射的时间越长,甲状腺癌的发生率就越高。所以,婴儿和儿童更应该尽量避免受到辐射照射。如果因为工作等不可避免的原因需要接触辐射,那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时刻关注身体状况。
控制碘摄入量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适量地摄入碘,就可能对甲状腺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把控好碘的摄入量至关重要。而原本就患有甲状腺疾病的患者,更应该严格遵从医嘱摄入碘。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均衡,合理使用碘盐,避免长期大量摄入高碘食物。像海藻类食品、海贝、虾皮这类自身含碘量高的食物,以及腌制食品,都应该少吃为妙,给甲状腺健康 “保驾护航”。
定期体检
对于有甲状腺癌家族史的人来说,就像遗传了一个 “风险因子”,中招的几率比普通人要高一些。如果自身原本就有甲状腺疾病,那后续患上甲状腺癌的概率也会比较高。所以,这些高危人群要格外留意身体状况,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超声检查。其实,我们平时也应该养成定期体检的好习惯,还可以自己多留意颈部情况,自我检查颈部。一旦发现有颈部肿块或者其他异常,都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稳定情绪
有研究发现,经常感到压力的人,患甲状腺癌的几率比普通人高两倍以上。要是经常处于生气、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就会像给机体内分泌系统 “捣乱”,一定程度上会使机体内分泌紊乱,造成激素分泌异常,增加甲状腺癌发生的概率。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释放压力,调节情绪,避免情绪过分波动,对预防甲状腺癌也有着重要意义。
甲状腺癌的发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某一个因素就能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对于甲状腺癌的预防,除了做好以上这些,同时还要调整生活方式,控制体重、规律运动。这样不仅能增强身体免疫力,还能降低各种癌症和慢性病找上门的几率,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生活更加美好。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