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游戏攻略 人物百科 生活常识 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1956匈牙利事件:苏联坦克两战布达佩斯(1)

10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29 13:49:51    

位于中欧的匈牙利,以美丽富饶著称于世,连赫赫有名的奥匈帝国皇后伊丽莎白(中国人熟知的“茜茜公主”)也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为自己的“第二家园”。然而,地缘政治博弈与大国军事冲突从没有忘记这个身处多瑙河咽喉的名城,过去的20世纪里,布达佩斯至少被军事征服过五次,而最后两次居然相隔只有不到两周,这就是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的布达佩斯巷战。受冷战的影响,为了阻止匈牙利武装暴乱影响扩散,苏联在最后关头出动以坦克兵为主力的大兵团武装干预,最终用铁拳恢复了秩序。

短命的“第二共和国”

身处“欧洲心脏”的匈牙利向来是地缘政治斗争的焦点,19世纪中叶,匈牙利变成哈布斯堡皇室治下的奥匈二元帝国的一部分。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后,由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苏维埃共和国尝试遭到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联军的武装干涉,革命果实只维持133天就消失了,紧接着,原奥匈帝国海军上将霍尔蒂在全国建立起右翼法西斯专政,共产党遭到查禁。二战期间,匈牙利站在纳粹德国一边,成为轴心国集团的“马前卒”,到后来纳粹分子干脆劫持霍尔蒂,将箭十字党人萨利希·费伦茨送上前台,让整个匈牙利为“第三帝国”殉葬。1945年,苏联红军以巨大牺牲解放了匈牙利,按照《雅尔塔协定》的安排,匈牙利属于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并且要主导这个国家的政治生活。

由于在霍尔蒂统治时期遭受残酷迫害,匈共在国内的影响力和支持面并不大,也使得它更加依赖苏联的帮助。1945年夏,匈牙利成立多党联合的临时政府,受苏联主导的盟国管制委员会(有英美代表)监督。经过大选,得到苏方支持的匈牙利劳动人民党(即共产党)参加多党联合政府,小农党领导人纳吉·费伦茨担任部长会议主席(政府总理),从苏联返回匈牙利的匈共中央第一书记拉科西·马加什担任副总理,联合政府的内务部长等要职也由匈共人士出任。1946年2月1日,匈牙利共和国成立(史称匈牙利第二共和国,1946年至1949年)。1947年2月10日,二战欧洲交战国签署《巴黎条约》,战败的匈牙利放弃在1938年到1941年期间获得的所有领土,当初由纳粹德国与意大利主导的第一次与第二次“维也纳仲裁”无效,匈牙利不仅要把与邻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的国境线恢复到1938年以前的状态,还得将卢塞尼亚移交苏联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这就形成苏联与匈牙利接壤的局面。作为战争赔偿,匈牙利须向苏联支付两亿美元,向南斯拉夫与捷克斯洛伐克各支付一亿美元。8月,匈牙利再次举行国会大选,匈共大获全胜,成为国内最大的政党。1949年8月20日(传统上是纪念匈牙利开国君主的“圣斯蒂芬日”),匈牙利颁布参考苏联斯大林宪法制定的新宪法,国名改为“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9~1989年)。

1948年2月18日,苏联与匈牙利签署友好互助条约,允许苏联在匈境内驻军。1949年,匈牙利加入苏联旨在对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互助委员会,完全确立了作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的地位。根据1945年美英苏三国波茨坦会议的精神,二战前定居南欧与东欧国家的日耳曼族(德裔)居民必须被强制驱逐,约24万名德裔匈牙利人于1946~1948年被强制遣送到德国与奥地利。

照搬苏联发展模式

掌握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权力的是匈共领导人拉科西,1952年8月起,他兼任政府总理,盲目照搬苏联发展模式,全力推行工业国有化与农业集体化政策,工业建设更以重工业优先,将本国国情的特殊性抛诸脑后,结果两个“五年计划”执行下来,国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社会矛盾不断聚集。当然,拉科西集团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苏联也应承担一定责任。随着冷战铁幕降临,斯大林迫切希望新生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尽快完成制度改造,继而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更是感到与西方阵营的“和平共存”是虚无缥缈的,因此推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实现高度政治、军事、外交一体化。

早在二战刚结束时,匈牙利临时政府国防部便在苏军指导下设立审查委员会,筛选二战末期的匈共游击队员与先前在东线被苏军俘虏的匈牙利旧军人,通过审查的人员组建了新的武装部队,称为“匈牙利国防军”。1947年,苏联军事顾问开始为匈牙利训练陆军和空军,匈军不仅接受苏联军援武器,战术战法、服装、规章条令也全盘移植苏军模式,其中就包括政工制度。《巴黎条约》规定,匈牙利地面部队(包括边防部队、地面防空部队与内河舰艇部队)员额不得超过6.5万人,空军只能拥有90架各型军用飞机(其中70架为歼击机),员额不得超过5 000人,但得到苏联“照顾”的匈牙利在实际军队规模上并未受到条约束缚。1951年6月1日,匈牙利国防军改名为“匈牙利人民军”(MN)。

1951年1月,斯大林召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总书记和国防部长到莫斯科开会,核心议题是如何建立能够抵抗北约侵略的联合武装力量,苏军总参谋长什捷缅科拿出一份发展“社会主义大家庭共同武装力量”的计划,上面罗列着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军队,包括拉科西在内的所有东欧领导人都被这一庞大的计划惊呆了,他们担心大部分资金都用在军队上,老百姓生活水平势必会下降。在与斯大林单独会晤时,拉科西试图解释这项军事开支超出匈牙利国家预算能力,斯大林说:“您若拿不出共同计划所规定的国防建设资金的话,那么苏联就得拿出这笔钱来,您觉得这样做对吗?”后来,拉科西遇到保加利亚共产党总书记契尔文科夫,后者带着苦笑说,匈牙利还算幸运的,“匈牙利没有出海口,你知道一支海军要多少钱吗?保加利亚人还得为这笔钱去想办法。”

火药桶炸了

1953年3月,随着克里姆林宫领导层的世代交替,苏联的内政外交路线发生重大变化。为缓解匈牙利社会矛盾,同年6月,马林科夫、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向拉科西施加压力,促成改革派人物纳吉出任匈牙利总理,拉科西只保留党中央第一总书记的职务。纳吉对国家机构和社会制度实施激进改革,甚至要在经济、政治领域全面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在东西方两大阵营间寻求中立。虽然莫斯科宣告“不干预”友好国家的内部事务,但这种“不干预”是有限度的,那就是苏联不再过分介入友好国家的内部争吵,可如果这些国家发生“严重的思想上的偏离”,就会受到反击,因为任何人没有违背社会主义阵营的权利,往左尤其是往右迈出的步子就意味着逃跑,这时就不能讲情感了,毕竟历史的“大车”终究吱呀作响地向前移动。

结果纳吉仅在台上四个多月就被打倒了,拉科西重新掌握大权,但他也没呆多久,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兼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对过去的领导人和政治路线予以颠覆性评价,消息传到东欧各国,陆续出现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尤以波兰和匈牙利为最。当年6月,波兰先是因工人待遇问题引发“波兹南事件”,导致大批人员伤亡,波兰统一工人党和政府作了慎重处理,满足了工人的部分要求,平息了群众的情绪,并借此机会调整政策,推出改革方针。而波兰的事态极大地影响到已处于火山口的匈牙利,各地掀起要求拉科西下台的群众运动,特别是由新闻界、文学艺术界和教育界人士(包括部分党员干部)组成的裴多菲俱乐部站在斗争的最前列。更令苏联担忧的是,在西方国家的煽动下,匈国内开始有人提出让拉科西的“后台”苏联从匈牙利滚蛋的口号。

7月7日,匈共中央在其决定中谴责了裴多菲俱乐部的活动,结果激起公愤。眼见拉科西已经失势,7月17日,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米高扬到布达佩斯参加匈共中央全会。7月18日,中央全会撤销拉科西一切职务,从此身居幕后。据当时在苏联驻匈牙利大使馆工作的克格勃官员克留奇科夫回忆,7月份,拉科西就不在布达佩斯,根本没去参加中央全会,他早在6月份“接受莫斯科方面的劝说”,请求休假半年去苏联“休息和疗养”,从此一去不返。有意思的是,赫鲁晓夫不希望拉科西定居莫斯科,建议他去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那儿的气候对您更为适宜”,其实是他不想与这个盛誉受损的人物见面,认为此人离政治圈越远,对大家就越好。

匈共选出新政治局,由格罗接任党中央第一书记,曾被拉科西迫害的卡达尔增补为中央书记。米高扬觉得格罗“给人印象更深的是群众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工作,他的理论修养最高,按个人气质和性格他也最有修养”,然而,领导人的更换未能使局势稳定下来,因为格罗继续奉行“没有拉科西的拉科西路线”,党内外的不满情绪没有平息,反倒因为格罗性格上的软弱无力,权威很难得到人们的承认。

1956年10月23日上午8时许,布达佩斯科技经济大学的学生们首先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傍晚,聚集在市中心贝姆广场的群众已达20余万,需要强调的是,广场上所矗立的雕塑正是为了纪念1848年匈牙利独立运动时期指挥匈牙利起义军的波兰人贝姆,而他们所抵抗的正是前来镇压的俄国军队,这导致整场运动的性质让莫斯科感到怀疑。

起初,示威人群还比较克制,除了一些恶作剧外,市区内没有出现大规模犯罪行为,他们向政府提出十点要求和十六点要求,主要是清算拉科西,请出纳吉重新执政,撤走苏联驻军等。遗憾的是,政府对所发生的一切反应迟钝,示威者于是开始真刀实枪地暴动。最初,一部分示威者冲击国家广播电台,与保安部队发生冲突,出现个别枪支射击现象,随后迅速演变成大规模暴乱,电信局、党中央机关报、印刷厂和一些警察局被示威者占领,号称“起义人民”的暴乱分子冲进当地强力部门,抢夺武器,他们高喊着“让匈牙利里没有俄国人”、“纳吉出来讲话!”、“俄国人滚回去!”、“俄语不该作为必修课!”的口号,对“政治对手”进行不经审判的快速枪决和严刑拷打,一些暴乱头目公开要求北约或联合国军队进驻匈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