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早的原始部落时期,因为生产力低下,生存资源十分短缺,部落内部需要通力协作,才能够保证整个部落最基本的生存和延续。因此,在原始社会时期,是人人平等的,并不存在所谓的阶级区分。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剩余价值开始越来越多,这就让一部分人即使不劳作打猎都能生存下去,于是阶级就这样产生了。而表现在印度,就是出现了固化了近4000年的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主要分为四个等级,从上到下依次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分别对应的是宗教贵族、王侯将相、普通雅利安人、普通非雅利安人以及贱民和奴隶。
其中,婆罗门是种姓制度当中地位最高的阶级,其地位甚至超过了印度封建王朝时期的国王。所有婆罗门种姓的印度人,一出生就必定是贵族,而且可以享有各种各样的特权。
比如婆罗门种姓的印度人不用交税,而且无论犯任何罪都不会被施以死刑或者任何的肉刑。这是因为婆罗门一出生之后,就要专修婆罗门教教义,印度人认为,婆罗门人种已经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在了传教的虔诚行为之上,因此所有的罪恶都值得被原谅。
而反观达利特这样的贱民,在曾经的印度甚至都不能算是人,还可以被高等级的人种随意买卖,由此对比,足见婆罗门在印度之高贵了。
而支撑婆罗门种姓人口能够有如此特权的原因,其中一点就不得不提到婆罗门教了。
婆罗门教最早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诞生的吠陀教。而早在吠陀教时期,印度就已经将印度人分成了四个种姓,即除掉达利特外的四个种姓(事实上,达利特压根就算不上一个种姓,只是对底层奴隶的一个统称)。
而在吠陀教里,他们相信所有的人都起源于一个叫做原人的古神,而不同的种姓对应了原人神躯的不同位置,婆罗门对应的是神之口,刹帝利对应神之臂,吠舍对应神之腿,而首陀罗对应最低下的神之足,至于达利特奴隶,则根本不来自原人,是一种非人的存在。
婆罗门教在古印度一度鼎盛非常,直到公元4世纪之后,佛教开始在印度慢慢盛行之后,婆罗门教的地位才受到了挑战。但不得不说,婆罗门教祭祀十分聪明,他们一开始采取的是跟佛教等教进行对抗的策略,可当他们发现佛家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的时候,就开始吸收佛教等宗教的思想进入婆罗门教,进而形成了后来的印度教。而印度教跟婆罗门教本身并没有多大的不同,种姓思想还依然是印度教中的核心思想。
而这种宗教思想,在古印度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社会的稳定,也符合印度王权的利益,毕竟刹帝利虽然在宗教和思想上低婆罗门一头,但是刹帝利手里的兵可是实打实的,他们都是种姓制度的受益者。
因此,种姓制度慢慢在印度成为了一种统治工具,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种姓制度如今已经成为了印度社会当中的封建陋习,和束缚印度发展的最大阻力。它将印度人天生就分为三六九等,只要是婆罗门,一生下来必定就是大富大贵,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能够吃饱穿暖,住在宽敞明亮的豪宅里。
而首陀罗和达利特,他们一出生就是印度社会中最底层的存在,只能挤在城市的贫民窟中,或者住在无人问津的穷乡僻壤里。他们得不到教育,享受不到国家的红利,甚至连个干净一点的厕所都没有,吃了上顿就要忧心下顿,结果到最后,只能靠着相信印度教里头本身就是用来剥削他们的所谓教义,来安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