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历史知识 游戏攻略 人物百科 生活常识 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梵高简介:他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5 09:33:01    

梵高一生画了40多幅自画像,每幅画的自己展现了他当时的状态,有愤怒、有疯狂、有忧郁

还有难得的欢乐,他说:“希望百年之后人们看到他的自画像,看到的是一个个幽灵”

梵高出生于牧师家庭,他父亲是把他作为牧师培养的,所以梵高精通神学,他的父亲在1885年突然去世,为了表达对父亲的崇敬之情,他将曾经属于父亲的圣经画成画作,象征着他的虔诚和清教待式的生活,书翻开到以赛亚书第53章,这一段描述了耶酥虽来到人世却不被承认的遭遇,这似乎就像梵高,生前没有得到认可,死后百年却声名鹊起。

梵高1882年来到海牙,师从画家莫夫,学习过程中对伦勃朗、德拉克罗瓦、米勒的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识到了艺术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他很喜欢农村生活,觉得农民是很好的绘画对象,因为农民朴素、真实,也因为这时候经济拮据,来到父亲布施的地方。

——德伦特

开始创作

他说:“一个劳动者的形象,一块耕地上的犁沟,一片沙滩、海洋与天空,都是重要的描绘对象,这些都是不容易画的,但同时都是美的”,他把自己也装扮成了农民的形象,经过对农民长时间的练习,1885年4月,创作了非常著名的《The Potato Eaters》

他说:“我想传达的观点是HBN">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从整体的构图、灯光的布局到每个人的表情,身材特征、面部状态、肢体语言,再到土豆的热气等等,都刻画得非常细致,把环境和人物都渲染地淋漓尽致,1885年,梵高来到比利时安特卫普,学习解剖学,开始自画像。

这是他的第一幅,眉头紧锁, 眼神炯炯有神,精神状态非常好,梵高刚到安特卫普时,由于还没有受印象画派影响,这时候他的画风普遍比较阴沉,1886年初,正在学习解剖学的梵高给自己画了一幅讽刺的自画像。

暗指他自己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胃功能失调,牙也坏了,1886年2月,梵高去往巴黎,刚拔了十颗牙的他给自己留起了胡须。

以掩盖他嶙峋瘦骨的脸颊

受到印象画派影响之后,他画风的色彩就明亮很多,用点彩法绘成了两幅让人一眼便再难忘的自画像。

点彩画的的核心就是利用了光的混合原理,在一定距离观察这些斑驳的各种小色块时,自然柔和地混合在一起,产生了比直接颜料混合明度更高,画面更明快、艳丽的色彩,到这时候,他的精神疾病已困扰他多时,大病初愈时画了这幅自画像。

画中的他眼神憔悴,面庞消瘦,脸色苍白,在巴黎的时候,梵高接触了日本浮世绘,从中受到了启发,所以在部分画作中会带有日本色彩。

我非常喜欢的《Fishing Boats on the Beach at Les Saintes-Maries-de-la-Mer》

离开巴黎前,梵高作了在巴黎的最后一幅自画像

在巴黎期间,由于和法国当代运动接触,他的画作变得更加明亮,画中画板背面的签字是对自己作品的落款,当然这便是他对这幅自画像的认可,同时,无领工匠的蓝色大褂,又表明了他的阶级身份,1888年2月,梵高赴普罗旺斯阿尔勒,住在卡莱尔咖啡馆,创下巨作《Night Coffee Shop》

在荷兰,Coffee Shop 专指有大麻贩卖的咖啡馆

5月,梵高租下拉马丁广场的黄房子

他为自己的房间做了一幅画《Bedroom in Arles》

10月,他邀请了他的好朋友保罗·高更前来同住,梵高对高更的感情是对前辈的尊敬与敬畏

对伟大艺术家的向往与嫉妒以及,对朋友的热爱与怕失去,复杂交错。

为了表达对彼此的喜欢与敬畏,他们之间交换了自画像。

画的背景虽然非常艳丽,但明显的,梵高的精神状态并不是很好,他始终在想用什么来装饰自己屋子,在高更到来的时候给他惊喜,让他喜欢这里,于是神作又出现了——向日葵《Veertien zonnebloemen in een vaas》

不得不说,伦勃朗是光的使者,梵高是色彩大师,他打破了陈规,强烈的对比颜色和厚重的色块结合得天衣无缝,更创造出新的对比色系,此画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用绿色和蓝色的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一朵花的中心也使用了蓝色,籽粒上的浓重色点具有醒目的效果,纤细的笔触表现花盘的饱满和纹理的婀娜感,对往后的艺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站在画前,会感受到梵高内心的热情,也会感受到他的忧郁,甚至能感受到精神疾病对他的折磨,而为他感叹,在屡次发生了艺术和生活上的争执之后,高更决意离开,梵高非常失望与自责。

于是在12月23日,发生了著名的“割耳事件”,在最后一次和高更激烈争论之后,他手持锋利的剃刀,追着高更意欲伤害他,事后他非常后悔,割掉自己的耳朵后,带着贝雷帽,去了附近的妓院,把自己血淋淋的耳朵包在纸里,给了年轻的妓女Gabrielle Berlatier,妓女当场晕厥过去。

这幅画的画面虽然很平静,但从忧郁的眼神、消瘦的脸颊、头上缠得绷带,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崩塌,让人怜惜,高更走了,从此他俩再没见过,梵高患周期性精神病,屡屡发作,苦不堪言,一直到他自杀身亡为止,高更走后没多久,梵高的弟弟发现他得了梅毒,住进了医院,之后又因为遭到邻居投诉进了警局,然后他就离开了黄房子,1889年4月,梵高主动要求入住圣雷米疗养院,5月,成功入驻来到疗养院的梵高并未停止他的创作,反而,在之后两年里,他创作了他一生大部分著名作品。

5月,他画了法国的国花——《Irises》

著名的自画像

梵高有急切想离开疗养院的时候,那时候看着精神状态的确有转机。

画面中,梵高的眼神坚定、有力

蓝色为主色调,背景中混合了灰色、绿色

螺旋状的回路是作者精神亢奋的标识

但是这些回路却依旧是有秩序的

在这里,他完成了人生最后一幅自画像

当时他特意刮掉了胡子

因为这是给母亲的生日礼物

尽管跟母亲的关系不是很好、很少联系

但是他仍想给母亲展现儿子最健康的一面

但是他最终把它挂在了自己家的墙上

选择了另外一幅有阿尔卧室的送给了母亲

画面整体呈蓝色色调

不同层次的蓝色上

用硬朗的线条表现微妙的表情变化

这都表明梵高已经很熟练地掌握了人物的造型技巧

这幅自画像在 1998 年拍卖出 7150 万美元的高价

成为史上最昂贵的自画像

12月,旷世巨作诞生——《星夜》

《The Starry Night》

星空中的漩涡被认为参考了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

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浮世绘

《神奈川冲浪里》

1890年1月,梵高的弟弟提奥有了一个儿子

取名为Vincent Willem

梵高也叫(Vincent)

梵高知道了,非常开心

于是,他画了这幅杏花

作为贺礼送给自己的侄儿

1890年5月,梵高离开圣雷米到达奥维尔

这里是他艺术生涯结束的地方

也是他短暂生命结束的地方

后期梵高的朋友

除了他弟弟就剩他的医生Paul Gachet了

1890年6月,他画了他的画像送给他

在奥维尔,他创作了最后三部大作

我最喜欢的《雷雨下的麦田》

《Wheat Field Under Clouded Sky》

色彩的碰撞到了极致

明明是乌云

却运用了蓝色

色彩如此明亮却显得如此压抑

像是要吞没梵高

吞没观众的一切

在地平线那一端所表现的

不再是德伦特时期作品中可以看到的灵魂的憧憬

而是要将他的身心召回的凄病态而恐怖的压迫感

《多比尼花园》

以及据说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

《麦田群鸭》

《Wheatfield with Crows》

据说这幅画描述的是

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麦田对自己胸口开了一枪

他倒在麦田里

惊起群鸭

这是他看到的最后的画面

两天后他因伤势过重与世长辞

终年37岁

弟弟提奥在6个月后随哥哥而去

他们并排葬在了法国的奥维尔

这是梵高生命中最后一个驿站

整个展馆按照梵高的每个时期参观完毕

内心是有起伏的

坐在休息区看着窗外

艺术注定是在孤独中创作出来的

创作者要饱受精神的折磨

一生都在用他的才华和苦难抗争

致死不知为何

用他自己的话说

“为了它

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

由于它

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

不过这都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