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讯息 家电百科 历史知识 游戏攻略 人物百科 生活常识 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英埃战争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25 14:18:34    
前言

“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是19世纪末埃及抗英时期祖国党提出的口号。那么埃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是“埃及人的埃及”呢?众所周知,埃及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建立起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先后延续了31个王朝,但是从公元前一千年开始埃及陆续被亚述、巴比伦、波斯,以及罗马帝国征服,在公元4世纪并入东罗马帝国,公元7世纪被阿拉伯帝国占领,经历了几个伊斯兰王朝的统治,直至16世纪初埃及被奥斯曼土耳其征服,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埃及行省。到了18世纪晚期,埃及马穆鲁克军团驱逐了土耳其统治者,宣布埃及独立。随后,欧洲殖民者来到了这片土地。



· 油画《拿破仑在埃及》


· 罗塞塔石碑 ·



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埃及馆”内,藏有一块残存的石碑——罗塞塔石碑,它看上去略大,比起馆中目不暇给的各式藏品,黑色玄武岩的材质,以及残败的样貌都使它显得很不起眼,但它却是大英博物馆的一个镇馆之宝。石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三部分文字,自上而下分别使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埃及世俗文字(平民使用的文字),以及古希腊文字,内容是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的登基诏书。


· 笔者摄于大英博物馆的“罗塞塔石碑”


这三部分文字内容一样,用不同的语言书写,自然就成为了最古老的翻译文献,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能够通过对照来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石碑的来历就关系到欧洲殖民者的入侵。

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7月法军长驱直入兵临开罗。看着远处的金字塔拿破仑对部下说:“士兵们,四十个世纪在金字塔上看着你们!”,打响了著名的“金字塔战役”,法军大败骁勇善战的马穆鲁克军团,占领了埃及。


· 描绘“金字塔战役”的油画


次年,一个法军上尉在埃及的港口城镇罗塞塔发现了一块石碑,他意识到石碑的重要性,报告给了上级,石碑被运送到开罗并以它的发现地命名。

1801年,英国乘埃及人民反法斗争高涨之际,伙同土耳其军队打败了法军,结束了法国对埃及为期三年的占领,英法签订协约,法方需将在埃及发现的古物全部交与英方。但法军在撤退时并没有交出罗塞塔石碑,而是将其藏在一艘小船上准备运回法国,不料半路却被英军截获。

1802年,石碑运抵伦敦,以英国国王的名义捐献给了大英博物馆。


· 穆罕默德·阿里王朝 ·



赶走了法国人,英国并没有直接占领埃及,仍是由土耳其派驻总督统治埃及。1805年,奥斯曼帝国任命年轻的阿尔巴尼亚裔军官穆罕默德·阿里为埃及总督,开启了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王朝。


· 年轻与年迈时期的穆罕默德·阿里


阿里很快肃清了所有埃及原马穆鲁克军团的势力,极大地巩固了他的统治。他还在农业、工业、军事等各方面推动现代化发展,将海岛棉引入埃及,使棉花成为埃及主要经济作物,直到今天埃及也是世界上主要产棉大国。在阿里的统治下,埃及逐渐强大起来,他也被视为现代埃及的奠基人。

阿里一直怀有野心,他认为奥斯曼帝国已经衰败,有朝一日埃及要打败甚至取代它。1820年阿里下令征服和占领苏丹;1831年发动第一次土埃战争,相继占领了巴勒斯坦、叙利亚和土耳其部分土地;1838年阿里宣布埃及独立,停止向奥斯曼帝国纳贡。1939年土耳其向埃及宣战,打响了第二次土埃战争,埃及获得了绝对胜利,进入地中海的土耳其舰队向埃及投降。


· 阿里通过征战逐步扩大权力


1840年7月,英、俄、奥地利和普鲁士四国出面干涉,共同援助土耳其,大败埃及。同年11月,埃及被迫签署《英埃协定》,归还土耳其舰队,宣布再次臣服于奥斯曼帝国,恢复定期纳贡,同意将军队撤出叙利亚,并由25万裁减至1.8万,作为交换苏丹给与了埃及总督世袭权,这是奥斯曼帝国的总督前所未有的。

此外,埃及还被迫接受了1838年英土商约,对外国人只征收5%的关税,外国人有权在埃及从事贸易,禁止对任何物资实行专卖。《英埃协定》使埃及的独立遭受了沉重打击,也标志着阿里改革的失败,埃及沦为了半殖民地。


· 苏伊士运河之争 ·



1851年英国取得了修建亚历山大至开罗铁路的特权,而法国则在1856年获得了开凿苏伊士运河的特权,1858年底苏伊士运河公司成立,开始建造向所有国家船只开放的海运运河,公司可从运河通航起主持营运99年。

经过近11年的施工,克服了很多技术、政治和经费上的问题,并以12万埃及民工的生命为代价(平均每千米就有700余人献出了生命),运河终于在1869年11月17日完工通航。


· 时至今日苏伊士运河在货运与军事方面仍十分重要


运河的开通无疑在贸易与军事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英国当然觊觎这块肥肉,为了控制运河,英国在1875年买下了埃及方面的全部股票,获得了苏伊士运河公司44%的股权,取得了运河的控制权。


· “两个内阁”与 “祖国党” ·



1876年,埃及政府宣布财政破产,英法趁机掌握了埃及的财政大权,对埃及实行所谓“双重监督”,英国管理埃及的收入,法国管理支出,大量英法资本涌入,在埃及开银行、办工厂、控制航运、经营公共事业,从而控制了埃及的经济命脉。

1878年8月,在英法策划下,埃及成立“欧洲内阁”,埃及总督成为英法的傀儡。次年,埃及的一些爱国军官和知识分子成立了“祖国党”,以陆军中校艾哈迈德·奥拉比为首领。


· 深受人民拥戴的奥拉比


祖国党反对“欧洲内阁”,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口号,主张埃及独立。祖国党深受人民拥戴与支持,迫使当时的埃及总督伊斯梅尔改组了政府,辞退外国官员,通过宪法加强议会权力。

这无疑引起英国的强烈不满,英国怂恿土耳其废黜了伊斯梅尔,任命他的儿子陶菲克为新总督。陶菲克完全听从英国的摆布,组成反动政府,解散议会,逮捕祖国党人。


· 埃及总督伊斯梅尔(左)与陶菲克(右)


1881年9月,奥拉比率陆军起义,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起义军包围王宫,迫使陶菲克开启议会。1882年祖国党组阁,被人民誉为“民族内阁”,取消“双重监督”制度,奥拉比任陆军大臣,成为内阁的实际负责人。

英国眼看无法通过总督和内阁控制埃及,担心奥拉比会无限期拖延埃及的巨额债务,并且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于是决定进行武装干涉,而总督陶菲克也深感威胁,逃到了亚历山大,恳请英国的保护。


· 泰勒-凯比尔之战 ·



1882年7月11日,英国分舰队炮轰亚历山大港,造成埃及2千余人伤亡。英军两万五千人登陆,占领海港大肆劫掠。祖国党立即发表告人民书,宣布“埃及和英国之间进行着势不两立的战争”,因陶菲克叛国投敌,奥拉比宣布其与内阁的命令一概无效,他在开罗组成军事会议,履行中央政府职责。此外,允诺农民废除所欠外国人的债务,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在奥拉比的领导下,重挫英军的进攻,阻挡了英军南下开罗。

但奥拉比轻信了西方国家遵守苏伊士运河区中立的保证,仅重点加强了北部防线,英军在加内特·沃尔斯利爵士的带领下由东部运河区登陆,挺进开罗。9月,在接近开罗的泰勒-凯比尔,双方展开了一场决战。


· 加内特·沃尔斯利爵士


英军共投入两个步兵团、一个骑兵团共约1.85万人。埃及方面共有军民约1.5万人。埃军英勇抗敌,浴血奋战,顽强抵抗了半个月。英军收买了奥拉比的部下,9月13日沃尔斯利发动夜间袭击,叛变的埃军里应外合,形成前后夹击,仅仅20分钟,埃军就彻底崩溃,退守开罗。泰勒-凯比尔之战英军死亡57人,402人受伤,埃及军民死亡1396人,681人受伤。此战可以说是整个英埃战争决定性的战役。


· 泰勒-凯比尔之战


奥拉比试图利用正在泛滥的尼罗河天险抵御敌人,并决定发动开罗十万军民进行首都保卫战。但开罗城内的部分军官和官僚叛变,打开了城门,9月15日英军入城,屠杀了大量军民,逮捕了奥拉比及其将领。


· 审判中的奥拉比


攻陷开罗之后,英军迅速占领了整个埃及。至此,埃及由半殖民地彻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 埃及奖章与赫迪夫之星 ·



英国在1882年即创立了埃及奖章1882-89(Egypt Medal 1882-89),用于奖励在1882至1889年间参加埃及和苏丹战役的英国、英联邦(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以及埃及军人,此外还有少量奖章颁发给了为军队服务的平民。奖章共分两版,正面同为维多利亚女王戴头纱的侧像,背面正中均为狮身人斯芬克斯侧卧像,其中,带1882日期的是颁发给1882年参与埃及战役的人员,无日期版的颁发给1884-1889年参加苏丹战役的人员。


· 英国埃及奖章1882-89


根据发生的战斗,两版奖章共设置14种勋条,同一奖章最多的为7种勋条(仅颁发了1枚),6种勋条的共颁发了6枚——Alexandria 11th July,Tel-el-Kebir,El-Teb,Tamaai,El-Teb-Tamaai,Suakin 1884,The Nile 1884-85,The Nile 1884-85/Abu Klea,The Nile 1884-85/Kirbekan,Suakin 1885,Suakin 1885/Tofrek,Gemaizah 1888,Toski 1889,Gemaizah 1888-Toski 1889。

埃及总督陶菲克也创立了一种奖章——赫迪夫之星,用于颁授给获得过英国埃及奖章的人员。“赫迪夫”源于波斯语的勋爵,含义相当于总督,最初被默罕默德·阿里采用,但并没有得到奥斯曼帝国的承认,直到1867年伊斯梅尔时期才被认可。该奖章全部是在英国伯明翰生产的,共有四个版本:1882版、1884版、1884-68版,以及1891年创立的无日期版,其中只有无日期版有一款战役勋条——Tokar。



赫迪夫之星为五角星形章体,正面正中为带状圆环,圆环左右两侧被两个五角星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刻有英文“EGYPT”(埃及)和“1882”年份;下部分用阿拉伯文书写相应穆斯林历法的年份和“埃及赫迪夫”;圆环内近景图案为下方正中的狮身人雕塑,雕塑背后远景图案可见三座金字塔。奖章背面中心为圆环,圆环内上部为顶部带星月的皇冠,下部为代表赫迪夫的交织字母图案。

赫迪夫之星通常与埃及奖章一同佩戴,这其实也经常造成赫迪夫之星的尖角划损银质的埃及奖章。


· 民族英雄奥拉比 ·



英埃战争中被捕的奥拉比,因为在国内的声望极高,英国和埃及赫迪夫未敢将其处决,而是流放到了斯里兰卡,1901年奥拉比获准归国。

1910年,奥拉比临终前一年,完成了他的回忆录,在结尾写道:“英国人已非法占领埃及29年......无论他们是否愿意,迟早终要撤离,因为埃及是一切侵略者和占领者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