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隶属于山东省泰安市,总面积 1343 平方公里,总人口 78 万。东平县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清代,东平曾为国、郡、路、州、府,拥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
上古时期,东平被称为东原。这里水系密布,水患频发,百姓生活困苦。传说大禹治水来到东原后,率众开荒辟田,治理水患,终将东原变成了安宁富庶之地。《尚书》中记载:“大野既潴,东原厎平。”这被认为是东平地名的出处和源起。
秦朝时,东平属薛郡无盐县。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 52 年),东平境内置东平国,封宪王刘苍为东平王。东汉时,东平国改为东平郡。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平郡曾属兖州、东平国。隋朝时,东平郡改为郓州。唐贞观八年(634 年),郓州州治迁至须昌县(今东平县州城街道)。
唐贞元年间,郓州改为东平郡,须昌县改为东平县,此为东平县名之始。东平郡下辖六个县,即:东平、寿张、郓城、须昌、阳谷、卢县。五代十国时,东平先后隶属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时,东平郡升为东平府,下辖七个县,即:东平、郓城、阳谷、东阿、平阴、寿张、须城。
金朝时,东平府下辖六个县,即:东平、汶上、寿张、阳谷、东阿、平阴。元朝时,东平府改为东平路,须城县、寿张县直属中书省。明朝时,东平路改为东平府,下辖东平、东阿、平阴、汶上、阳谷、寿张六个县。
清朝时,东平府下辖东平、东阿、平阴、阳谷、寿张五个县,隶属于山东省泰安府。民国二年(1913 年),东平府撤销,改为东平县,隶属于山东省济宁道。1985 年,泰安地区撤销,东平县隶属泰安市。
东平县历史悠久,先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数不清的生活遗迹。以下是东平县部分历史遗址介绍:
1.东平故城:又名须句城,周代须句国都城。城墙为汉代修筑,位于东平县须城镇须城村。北有白佛山,南有大清河,地处山前平原地带。据《东平县志》载:“汉东平国,治无盐,故城在今县东二十里。”《元和郡县志》载:“须昌,故须句国,在县西三十五里。”《左传》载:“鲁僖公二十一年,邾人灭须句,须句君奔鲁。”东平故城应为春秋时须句国故城。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 52 年),东平国改为东平郡,治所迁到了须昌城(今东平县州城街道)。隋开皇十六年(公元 596 年),须昌城为郓州州治。唐贞观八年(公元 634 年),郓州州治迁至郓城县,须昌城遂降为县。宋咸平三年(公元 1000 年),须昌城被黄水淹没,东平县治迁至州城。金大定二十二年(公元 1182 年),因黄河决口,东平县城南迁,在须城村址筑新城,后称“新东平城”。明洪武八年(公元 1375 年),东平州降为东平县,属济宁府。清雍正十三年(公元 1735 年),东平县改属泰安府。民国二年(公元 1913 年),东平县属济宁道。1985 年,泰安地区撤销,东平县隶属泰安市。
2.裴寨遗址:为配合宁梁高速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 2015 年底对沿线进行了全面勘探时发现了该遗址。该遗址初步判定为汉唐时期遗址,发掘面积约 300 平方米,可以更好地填补东平的历史文化,了解古代人在当地的生活遗迹,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3.白佛山石窟造像位于东平县白佛山之阳,共有大小造像138尊,其中最大的高达7米。这些造像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洪顶山摩崖刻经位于东平县旧县乡,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其中“大空王佛”是目前已知的我国境内最大的北朝刻字。
5.司里山摩崖造像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始凿于北齐,历代均有增刻,跨越了北齐、唐、宋、明,保存至今。司里山摩崖造像在2013年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历史遗址是东平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信息,也为我们展现了东平县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
近年来,东平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园林县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先进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是东平县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见证,也是东平县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如今,东平县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东平县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建设成为一个更加繁荣、美丽、和谐的现代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