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游戏攻略 人物百科 生活常识 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知识 >

全面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95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5-24 15:02:40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这是中国近百年史上第一次获得的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长期以来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如有的强调美国使用了原子弹,逼使日本投降;也有的说因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消灭了日本关东军,使日本不得不放下武器。对此,众说不一。

如何看待战争胜负的原因,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曾有论述。他说:“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中国的抗日战争经历了一个十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历史证明,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中国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和决定性因素,是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斗争意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抗战。但是也应该看到,战争初期双方力量对比所造成的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了中国人民要改变弱势并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必须经历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长时间抗击着日本侵略军的大部分主力部队。当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70%的兵力,大约35个师团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给日本军事力量以极大的杀伤和消耗,不仅使日本无力进攻苏联,也有力地遏制了日本的南进政策,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英、美等国的军事压力,在战略上和战役上都支援和配合了盟军的作战行动。毫无疑义,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国际战争形势的变化,尤其是远东地区局势的发展和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和援助,对加速中国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给中国抗日战争带来有利的国际形势。美国被迫抛弃了长期以来对日本侵华战争所采取的两面政策,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支持者。

经过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给日本造成的严重消耗,加上美国在远东地区对日本的军事打击,到1944年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每况愈下:粮食严重不足,生产急剧下降,劳动力和兵源十分缺乏,总体战体制濒临破产,国内充满着混乱、饥饿和恐慌,日本上层出现反对东条内阁运动。太平洋上,美军相继攻占马绍尔群岛、塞班岛等处,并开始进攻菲律宾,切断日本和南亚地区的联系。1944年5月,日军为了救援入侵南亚地区的军队,在中国战场开始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其间虽然一度得逞,但由于作战区域广阔,占领地区兵力单薄,1945年5月,中国军队向桂柳地区发起追击作战,相继克复南宁、柳州和桂林。八路军亦开始转入全面反攻。6月23日,冲绳日本守卫部队,在美军的攻击下,全军覆没。日本的失败已成定局。这时,日本军国主义者表示继续坚持战争。6月8日,天皇御前会议决定,“举国一致,俾能适应皇土决战”,谋求在海外领地被盟军攻占后继续在日本本土顽抗。另一方面,一批日本重臣希望在有利条件下媾和,结束战争。7月10日,天皇企图指派前首相近卫文麿为特使访问苏联,期望苏联出面调停,以体面地结束战争,理所当然地遭到苏联拒绝。

显然,到1945年7月,日本各方面的处境已十分艰难,对战争的前途已经绝望。

7月26日,中美英三国联合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军国主义投降。日本内部虽然意见不一,但是日本政府仍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并表示次日出兵中国东北。这时,日本军方虽然感到事态严重,但是仍无意接受无条件投降。8月9日,美军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当日上午日本连续召开各种会议,经过不断的争吵,至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美军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宣布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的迅速决定投降,起了促进作用。过分的夸大和贬低两者的作用,都是不妥当的。长期的侵略战争,已将日本的国力消耗殆尽,已无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继续坚持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