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受访专家:全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 王阶
本报记者 钟财芬
《黄帝内经》有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在中医理论中,心脏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主宰血脉与神志。如今,心脏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如何有效治疗心系疾病,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凭借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独特优势,在现代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本期,《生命时报》特邀全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王阶教授,分享他的真知灼见与宝贵经验。
机缘牵引入杏林
王阶1956年出生于云南省文山县,1974年高中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成为文山县平坝公社的一名知青。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王阶成功考入云南中医学院(现为云南中医药大学)。
谈及从医初衷,王阶认为源于一种朴素的认识,而这种认识的形成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家学的渊源与鼓励。王阶祖辈曾出过中医,父亲虽未从医,但对中医深信不疑,认为中医既能治病救人,又能强身健体,因此极力支持他学习中医。二是中医曾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云南做知青期间,王阶的排球队教练是一位兼职中医,训练间隙常有乡亲前来求医开方,这一幕幕场景让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三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王阶古文功底扎实,研读古籍时不仅不觉晦涩,反而感受到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越读兴致越高。就这样,在种种机缘交织下,王阶正式踏上了中医学习与传承的道路。
从医40多年来,王阶始终坚守临床一线,致力于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实践。他早年跟随湖北中医学院伤寒大家李培生教授学习经方,后师从陈可冀院士钻研中西医结合,积累了深厚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及慢性疑难疾病的经验。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方法,秉承着“中医治病,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不仅要治病,更要治人”的理念,运用经方治疗了数不清的冠心病、房颤、心肌病、心衰等患者,在中医心血管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西并济疗效彰
王阶介绍,心系疾病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涵盖多种病证,不仅包括常见的胸痛、心悸、心慌、心跳异常等症状,还涉及心脏功能相关的各种问题,如冠心病、房颤、心肌病、心衰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系疾病具有两大显著优势:一是增效减毒,中西医联合治疗既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也能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以心绞痛的治疗为例,当患者突然发作时,可首先使用硝酸甘油等西药快速缓解疼痛。西药见效快,但往往只能治标,患者在疼痛缓解后常感到乏力、虚弱,此时,中医的优势便得以发挥。通过服用益气活血、补肾养心的中药,患者的气血得以调养,伴随身体机能恢复,对西药的依赖也会逐渐减少。二是有助医生多层次、全面地把握疾病本质,治疗上融合中医的整体观与西医的局部检查 ,诊断上结合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治则上兼顾治标与治本,方法上整合化学药物、生物制剂、手术、天然药物、物理疗法等,进行双重诊断、双重治疗,能实现“1+1>2”的效果。以高血压为例,西医通过测量血压便可明确诊断,但单纯进行西药降压治疗往往效果有限。中医辨证可将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痰浊内阻、气滞血瘀、肾虚阴虚等多种类型,针对不同证型施以中药调理,疗效可显著提升。
王阶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独有的医学模式,将中医与西医的优势融为一体,弥补了单一医学体系的不足。未来中西心血管领域应聚焦心血管多发病、常见病、慢性病,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开展联合攻关。对于现代心血管领域面临的冠心病支架术后无复流、心梗后不良心室重构等临床瓶颈问题,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病因、病机探索,寻求相应治则、治法及经典方药防治策略,进而实现诊断清晰化、治疗靶向化、预后精确化。
多脏同治攻顽疾
王阶注重“中医病机结合西医病理,中医药性结合西医药理”,基于《黄帝内经》生克制化和《难经》虚损补益理论,遵循五脏、五行相济相克,形成了“以肾济心、以脾益心、以肝调心”的治疗理念。
心脏属火,肾脏属水,心肾相交则水火相济。心火下降温肾水,肾水不寒,全身的功能就好;反过来,肾水上济心火,可对心火起到平衡作用。因此,治疗心脏病需特别考虑心肾相交,通过补养肾精、肾气、肾阳,深化疗效。
其次,脾属土,心火生土,脾土不足将消耗心火。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胃失调会导致气血不足,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古代认为心痛有九种,其中一种为胃心痛,即胃痛与心病相连。临床上很多急性心梗患者会表现出胃肠道反应,如胃堵、恶心、想吐等,若忽视心胃之间的联系,容易造成误诊。由此,治疗心脏疾病时,要注重脾胃的调理。
再者,肝属木,心属火,肝木生心火。如果情绪太激动,肝火过旺,就会导致心火上炎。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发脾气、急躁、焦虑后均会出现心脏问题,如房颤、心慌、心悸、心律失常等。此时除了治疗特定心病外,还要疏肝解郁、调和气机。
临床实践中,王阶秉承上述学术理念,形成了一套独特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补肾活血法治冠心病。肾为“先天之本”,其功能状态与人体气血运行密切相关。肾精不足会影响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导致血脉淤滞,进而引发冠心病。对于冠脉狭窄导致的心脏供血不足,王阶一般采用益气、活血、降脂、消斑的方法,药剂上运用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山楂、荷叶等降脂消斑,配伍淫羊藿、三七和蒲黄等扩张血管,以促进血液通畅运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
补肾平肝法治高血压。高血压在中医里有多种类型,其中肾虚导致的高血压较为常见。肾为水脏,肝为木脏,肾水不足则无法涵养肝木,导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从而引发高血压。通过补肾来滋养肾阴,可使肾水充足,达到平肝潜阳、治疗高血压的目的。西医治疗高血压以降压为主,往往忽视了患者肾虚导致的腰酸、腿软、头晕、耳鸣等症状。对于此类患者,可使用熟地黄、山茱萸等补肾阴的药物,滋养肾水肝木,同时结合天麻、钩藤等药物,平肝潜阳,缓解肝阳上亢症状,配伍续断、三七、夏枯草等,降低血压。
调和营卫法治心律失常及房颤。心律失常及房颤在中医属于心悸、心慌等范畴。心主神明、主血脉、主阳气,而营卫是经络之气血,“气行脉外为卫,血行脉中曰营”。调和营卫可使气血运行正常,为心脏提供充足营养,从而改善相关症状。王阶主要采用《伤寒论》所载的“桂枝汤”调和营卫,桂枝汤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组成,在此基础上加龙骨牡蛎汤 ,可镇心安神;加丹参、生地黄等补血养血药,则有助充盈气血。
补肾强心、活血利水法治慢性心衰。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病情较为复杂。肾的阳气不足会导致心脏阳气虚衰,影响其搏动功能。同时,慢性心衰患者往往存在瘀血内阻和水液代谢失调的情况,出现水肿等症状。补肾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活血利水能消除瘀血和水肿,从而全面缓解心衰症状。王阶习惯运用附子、肉桂等温补肾阳,增强心脏阳气;使用黄芪等强心补气,提高心脏功能;选用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使用茯苓、泽泻等,促进水液代谢,消除水肿。
做好“三养”护安康
王阶表示,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生活中的自我保健十分重要,应注意养形、养神、养性三方面。
养形。《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饮食有节即饮食规律,膳食搭配合理,避免高盐、高脂、高糖食物;起居有常要求生活起居顺应自然,形成规律,心为阳脏,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应注重避寒保暖;还应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定期锻炼,日常做到“动不肆动,静不燕逸”,即不剧烈运动和过于放松懈怠。
养神。中医认为,心脏是典型的形神并重之脏,对于心血管疾病来说,除了调理机体的气、血、津液,还应注重对心神的调养。《黄帝内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患者应注重情绪调畅,恬淡内守以调养心神。日常可酌情选用芳香类药物,如玫瑰花、洛神花等,将其制成内服的养生茶饮或外用的香囊、香薰等,帮助调养心神。
养性。养性重在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儒家有“德润身”“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等说法。心血管疾病人群可根据喜好,选择书法、音乐、品茗等方式怡情养性,以延年益寿。
王阶教授还给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一个日常保健的小方法——按揉内关穴(前臂掌侧,腕横纹向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凹陷处)。它能在心力衰弱的关键时刻发挥作用,让心脏恢复平稳有力的跳动。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