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平县位于河北省西部,保定市西郊,太行山的东麓,东经114°50′-115°17′、北纬38°45′-39°07′。总面积714平方千米。总人口30.9万人。顺平地处太行山东麓,洪积冲积扇平原中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多山与丘陵,平原约占2/5。唐河、逆河为长年河。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年均温度12.2℃,年降水量578毫米。顺神公路、京广西线公路过境。名胜古迹有龙潭湖风景区、伊祁山(太子庵)尧帝庙遗址、木兰将军庙遗址。
历史沿革
顺平县历史悠久。据《方舆记要》云,“黄帝割地布九州”,顺平县在黄帝至唐尧时为冀州之域,虞舜时代,分天下为十二州,顺平县在虞为并州之域。
至夏禹代舜而为天子,又复九州之旧,殷商相承而未改,顺平县在夏殷复为冀州之城。
据20世纪70年代河北各地文物普查及考古发掘,顺平县在夏及商代就已有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仅就县境苏家瞳出土的石斧和县砖厂出土的陶甑等文物证实,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并且市井繁荣,人口稠密。
夏及商代,今顺平县为一诸侯国,都逆时邑(今境内安阳乡)。至西周时期,周武王伐纣,灭亡或降服751国,盘据逆时邑的诸侯国灭亡(见附录:逆时邑考)。
春秋时期,逆时邑改属白狄族所建鲜虞国,后属晋国。据《左传·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记载:“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部、逆时…”。
春秋战国时置县,名曲逆县,治在今大王,子城,属燕国。《国策·齐二》:“薛公使魏处之赵,谓李向曰,齐缓必复与燕战,战而胜,兵罢弊,赵可取唐、曲逆”。这是曲逆之名首次见于史籍。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灭赵,曲逆县属秦邯郸郡。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曲逆属秦上谷那。
西汉行郡国并行制,高帝时(前206年)置中山郡,曲逆县改属中山郡。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封刘胜为中山靖王,中山郡升为国,曲逆县属中山国(见《汉书·地理志》)。汉武帝划全国为十三刺史部,曲逆县属冀州刺史部中山国。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改十三刺史部为十二州,并取反意,将曲逆县改名顺平县,属冀州常山国。
东汉光武帝刘秀罢十二州,恢复西汉所置十三刺史部,顺平县亦复名曲逆县,属冀州刺史部中山国。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中山国改为中山郡,十七年又封国,二十年又为郡,三十年又封国,曲逆县仍属之。章和二年(公元88年),曲逆县改名蒲阴县,《水经注》载“汉章帝巡行北岳,以曲逆名不善,以山水之名改为蒲阴”。
三国曹魏袭汉建制,初,蒲阴属冀州中山郡。太和六年(公元232年),郡升国,蒲阴仍属中山国。
西晋统一,仍为州、郡、县三级行政,行郡国并行制。分全国为十九州,郡国百七三。初,改中山国为郡,蒲阴县属冀州中山郡。咸宁三年(公元277年)中山郡升国,蒲阴县属冀州中山国。
东晋时,后燕废中山国,置中山尹,蒲阴县属中山尹。
南北朝北魏实行州、郡、县三级制。道武帝平后燕置中山郡,蒲阴属冀州中山郡。孝昌二年(公元526年),析中山郡置北平郡,辖蒲阴、望都两县及永乐县一部分。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北平郡,将蒲阴县更名北平县,望都县并人北平县。
隋代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行政。继而又改为郡、县两级。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以“中”字犯庙讳改中山那为鲜虞郡,北平县属鲜虞郡。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诸郡析置州、县,北平县改属定州。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北平县析置望都县.大业初(公元605年)望都县又并入北平县。大业三年初(公元607年)罢州置那,北平县改属博陵郡(见《隋书·地理志》)。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改博陵郡为高阳郡,北平县属高阳郡.
唐袭隋制,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郡为州,北平县属定州。武德四年(621年),析北平、安喜二县置望都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合并州县,划全国为十道,北平县属河北道定州。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北平县改徇忠县.《元和郡县志》“契丹攻国,七旬不下,故改为徇忠县”,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徇忠县复名北平县,仍属定州,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析北平、易县置五回县,北平县城迁今顺平县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罢定州置博陵郡,北平县属博陵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罢博陵郡复置定州,北平县属定州。
五代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北平县更名燕平县,后属易州。
北宋时期分路、府(州、军、监)、县三级行政区划。初,燕平县复名为北平县,属河北西路定州。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以北平寨置北平军,四年(公元1044年)即以北平县治置北平军,属定州(《辞海》:“军,宋地方行政区划名,有二种:一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一与县同级隶属于府、州”)。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定州升为中山府,北平军属中山府。
南宋末年,金国将北平军改为县,且更名为永平县,属中山府,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中山府降为州,永平县属定州。不久,州复升为府,永平县属中山府。贞祐二年四月(公元1214年)永平县升为州,名完州,为“完”名之始,仍属中山府(见《金史·地理志》).
元代分全国为一个中书省,十一个行中书省,行省下辖路、府、州、军、县,完州属中书省保定路(据《旧元史·地理表》).元世祖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完州降为县,并复名永平县,不久,复升为完州,改属真定路。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完州改属顺天路。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顺天路改名保定路,完州属保定路。
明代划全国为两京师,十三布政使司、三都司,为一级政区。直属布政使司的府及直属都司的卫为二级政区。府属的州、县及卫属千户所为三级政区。洪武元年九月(公元1368年),改保定路为府,完州属保定府。洪武二年七月(公元1369年)完州降为县,仍属保定府。
清代置十八省等二十五个一级政区。省辖府和省属州、厅为二级政区。府属州、厅、县为三级政区,完县属直隶省保定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袭清制,完县属直隶省保定府。民国2年(1913年),裁府州为县,并将直隶省改划为渤海、范阳、冀南、口北四个观察使,完县属范阳观察使。民国3年(1914年)范阳观察使改称保定道,完县属保定道。民国17年(1928年)夏季,废各道,改省、道、县三级为省、县二级制,直隶省改名为河北省,完县直属河北省。民国25年(1936年)河北省由省,县两级管理制改为省、区、县三级制,省内设十个督察专员区,完县属博野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年)春季,全省化为十七个督察区,完县属第一督察区。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2月5日,“晋察冀边区临时筹备处”成立,完县成立抗日政府,驻西安阳村。1938年2月3日,成立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辖晋东北、察南、冀西、冀中四个区,完县属冀西区,县抗日政府迁东阳各庄。4月1日,晋察冀边区政府下设三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一个专员区,完县属冀西第二专区。1939年3月,完县城沦陷,县抗日政府迁至西安阳村,旋即迁南峪村。1940年春晋察冀边区统编为十一个专区,完县属晋察冀边区第四专区,县抗日政府迁至司仓村。1941年1月1日,原冀西、晋东北、雁北各区划为北岳区,完县属北岳区四专区.7月析完县、望都、唐县置新望县(后称晓峰县、云彪县)。
1944年6月,晋察冀边区再次调整,北岳区设六个专区,完县属北岳区三专区,9月30日,晋察冀边区设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四个行政区,完县属冀晋区三专区。1945年,县抗日政府迁东阳各庄,9月,日军投降,县民主政府迁至县城。1945年9月,云彪县撤销,恢复望都县建制,原划归云彪县的大多数村庄划回完县,1946年2月,晋察冀边区辖察哈尔、热河两省及冀晋,冀中、冀东三个行政公署,完县属冀晋行政公署三专区。1947年11月,完县属北岳区行署第五专区.1948年5月,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边区合并,9月同时撤销。26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统辖北岳、冀中、冀南、太行、太岳、冀鲁豫六个行政公署,完县属华北北岳区行署第五专区。
1949年1月15日,重建察哈尔省,北岳区六个专区入属,原五专区改成易水专区,完县属察哈尔省易水专区。1949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所辖七个行政公署撤销,其辖各县恢复抗战前各省隶属。8月1日,河北人民政府成立,设十个专区,完县属河北省保定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完县仍属河北省保定专区。1953年,原属易县的隘门口、刘家庄、东雅子、史家沟划入完县。
1958年6月,完县与满城县合并为满城县,县政府驻南腰山.9月5日改完满县,县政府驻原完县县城。11月29日,河北省划分为7市58个县,完满县撤销,原完县辖区并入保定市,为保定市完县区,区政府驻完县县城。1960年3月28日,以完县、满城、清苑三个区合并为完满清县,属保定专区,县政府驻满城县城,旋改称清苑县,仍驻满城县城。1961年6月,析清苑县复置完满县,县政府驻满城县城,属保定专区。1961年12月26日,撤销完满县,恢复完县建制,县政府驻完县县城,属保定专区.1969年9月,县政府改名完县革命委员会。1970年,保定专区改为保定地区,完县属保定地区。1981年4月9日完县革命委员会复称完县人民政府。199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完县改名顺平县。1994年底,保定地区与保定市合并,顺平县属保定市。
行政区划
民国初年(公元1912年),全县设警区5个。民国20年(1931年)九月,成立自治筹办处,全县划分自治区7个,后改与警区同,全县划分5个区,一区辖主乡37个,附乡22个,小属庄5个;二区辖主乡30个,附乡11个,小属庄8个;三区辖主乡25个,附乡2个,小属庄3个;四区辖主乡36个,附乡4个,小属庄11个;五区辖主乡15个,附乡3个,小属庄28个,共计主乡143个,附乡42个,小属庄55个。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0月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县政府驻西安阳,全县分5个区.一区驻塔山坡,后迁苏家疃;二区驻辛庄;三区驻尧城,后迁塔山坡;四区驻中下邑,后迁河口;五区驻北大悲。
1938年春,县政府迁东阳各庄。1939年3月,县城沦陷,县政府迁西安阳,旋迁司仓、南峪。为便于抗战,将苑庄、协议、东土门、西土门划人满城县。县内划为8个区:一区驻北大悲,二区驻导务,三区驻齐各庄,四区驻淋润,五区驻辛庄,六区驻新兴,七区驻西荆尖,八区驻北城.
1942年6月,原三区所辖南关、霍家关、吴家庄、魏家关,蔡家关、周家关、王家关、北李各庄、坛山、张各庄;七区所辖东魏村、西魏村、南魏村、庄里、郭村、招庄、南下叔、董家庄、(南、北)常丰,东下叔、西下叔、北下叔(东、南,西、北)尧城;八区所辖(东、西)阎家庄、(东、西)任家疃、苏头、王各庄、白家庄、苏辛庄、高于铺、大辛庄、屯头、大王、子城、北城、北城北庄、北城西庄、坝子口、(东、西)亭乡、亭北庄、亭西庄等48个村庄划人云彪县,原五、六区合并,全县划为5个区。一区驻北大悲,二区驻导务,三区驻齐各庄,四区驻淋涧,五区驻辛庄。
1943年十二月,县政府迁西安阳,1944年9月,原五区分开,全县划为6个区:一区驻大悲,二区驻导务,三区驻齐各庄,四区驻淋涧,五区驻辛庄,六区驻新兴。1945年5月,县府迁东阳各庄,公历9月7日,县城解放,政府迁人县城,全县设6个区:一区驻大悲,二区驻安阳,三区驻朝阳,四区驻腰山,五区驻县城,六区驻新兴.
1945年10月,撤销云彪县,原顺平县划入云彪县的48个村,除招庄、东任家瞳、西任家疃、庄里、南下叔、郭村6个村划人望都县以外,其余42个村复划为顺平县。全县仍设六个区:一区驻大悲,二区驻安阳,三区驻朝阳,四区驻腰山,五区驻县城,六区驻亭乡.
1953年,原属易县的隘门口、葛庄子、大北湖、小北湖、西湖、东雅子、史家沟划人顺平县。
1953年4月,全县划为5个区,52个乡,218个行政村:一区驻大悲,辖10个乡,33个行政村;二区驻西安阳,辖11个乡,43个行政村;三区驻西朝阳,辖9个乡,40个行政村;四区驻腰山,辖11个乡,52个行政村;五区驻西亭乡,辖11个乡,50个行政村。
1954年,撤区并乡,全县划为25个乡。
1958年6月,人民公社化,顺平县辖区划为5个人民公社,下设25个管理区,实行政社合一制。团结人民公社辖杨家台、神南、清醒、大悲、团结5个管理区;安阳人民公社辖司仓、导务、台鱼、贾各庄、安阳5个管理区;朝阳人民公社辖河口、常庄、阳各庄、齐各庄、朝阳5个管理区;永禄人民公社辖下叔、亭乡、北城、王各庄、城关5个管理区;腰山人民公社辖吴村、蒲上、伍侯、北堡、腰山5个管理区。
1958年11月,原属易县的刘家庄、沟顶、高家庄、葡萄沟、道士观、官银堂、马郎沟、梨树峪、上冷泉、下冷泉、东平地、张家庄、桑树营、下窑、黄崖圈、黄石湖、松树台、卓地沟、七里沟、灰岭、大利台、娘娘宫、赵家台、刘家沟、石槽共25个村庄划人顺平县辖区。
1961年7月,行政区划和公社规模调整,人民公社改建为区,管理区改建为公社,行政村改为生产大队,实行县、区、社、大队行政体制。原顺平县辖区5个人民公社改建为:大悲、朝阳、安阳、腰山、永禄5个区.25个管理区改建为杨家台、神南、大悲、清醒、司仓、导务、台鱼、贾各庄、安阳、团结、河口、阳各庄、吴村、齐各庄、朝阳、常庄、蒲上、腰山、伍侯、北堡、下叔、亭乡、北城,王各庄、城关25个公社,下设227个生产大队。
1962年4月撤销朝阳、腰山、永禄三个区。
1969年9月,撤销大悲、安阳两个区。全县改为25个公社,下辖生产大队,实行社政合一。
1984年,改公社为乡,大队为村民委员会,全县设25个乡,下辖237个村民委员会,实行县、乡、村行政体制。
1993年2月,原25乡个合并为21个乡(镇)。
1996年1月,21个乡(镇)合并为10个乡(镇),仍辖237个村。
1996年,下叔乡、朝阳乡部分村并入蒲阳镇,亭乡乡、北城乡并入高于铺镇。北堡乡并入腰山镇。吴村乡并入蒲上乡。齐各庄乡并入河口乡。司仓乡并入安阳乡。导务乡并入台鱼乡。团结乡并入大悲乡。
2009年9月,蒲上乡改镇。
2011年底,神南乡改镇。
2021年12月29日,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顺平县撤销白云乡,设立白云镇。撤销安阳乡,设立安阳镇。
2022年全县辖7个镇、3个乡:蒲阳镇、高于铺镇、腰山镇、蒲上镇、神南镇、白云镇、安阳镇、河口乡、台鱼乡、大悲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