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游戏攻略 人物百科 生活常识 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古代机构官职名称梳理,看完你也清楚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6 09:34:08    

古代机构官职名称梳理交流,例如鸿胪寺、大理寺、门下省、中书省、弘文馆、翰林院等,又例如太傅、太保、少傅、少保、少卿等,他们行使什么权力?有什么关系?简要交流,如有错漏,还请指正!

古代百官称谓本质上源于远古部落豪酋大院里的各种生活起居服务人员职位,由此发展演化而来,例如管家的、祭祖的、奏乐的、看门的、做饭的、养马的、收租的、联络的等等。

夏商周时期的三公九卿,古人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

周时,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又名“三师”;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三孤加上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是为周时“九卿”,这就是常说的“三公九卿”。

公,在五等爵位里,公侯伯子男,排在第一的是公,现今公是对德高望重之人的敬称。

,同样是对人的敬称,只是这里偏重相对平等的敬称,公卿亦是君主对大臣的尊称,但是公的地位高于卿。

秦汉时的三公九卿

三公分别为太师、太傅、太保,简单来说,师为引导,傅为辅佐,保为督促。太师可以简单理解为最大的师,以此类推。这里想起了相声拜师摆知讲究引、保、代三师。

太师、太傅、太保,师高于傅,傅高于保。太师总揽朝政,大体相当于后来宰相。

太师,天子的老师;太傅,辅佐天子执政;太保,让天子保持德义。

少师,太师的副官;少傅,太傅的副官;少保,太傅的副官;冢宰,大冢宰的副官。后期,这些官职逐渐成为荣誉头衔。

同理,少卿辅佐卿。

,字源是屋里的奴隶,引申为替主人管理事务的人。例如商时的大冢宰和小冢宰,“冢”在古代有“大”的意思,因此“大冢宰”和“小冢宰”其实是“大大宰”和“小大宰”。

,点在上为家,点在下为冢,死后的家为坟,引申为替主人管理全部事务的人。因此大冢宰又叫太宰(最大的),和太师类似(最大的师),晋时为避司马师讳,将太师改为太宰。

相,主管监督的人。宰相,替君主掌管具体事务的权力,原是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是具体的官名。宰相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在商周时期,以王为首,由巫史和公卿等贵族辅佐君王,参与决策,管理国事。

宰相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汉时的丞相可以算是宰相,很长时间是一个人;魏晋南北朝时的录尚书事可算是宰相,唐时的“三省”长官可算是宰相,这时的宰相就是一群人。

周时的太宰、诸侯的相、战国的相邦(相国)、秦时的丞相、东汉的大司徒等,可算是宰相。

,主要担辅助之责,是一把手的辅助,例如郡丞和县丞,都是郡县二把手。因此,丞相与相国比,相权转弱。从太师到太宰,再到相邦、相国,再到丞相,相权逐渐被削弱。(秦始皇拜吕不韦为相邦、汉高祖拜萧何为相国,相邦/相国是尊于丞相)

,主要担指挥之责,什么人能指挥?什么人能发号施令?部门的一把手。例如尚书令为尚书省的一把手,县令为县里的一把手等。

但是,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不同于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这是因为门下省较为特殊,门下主指皇宫门庭之下,这里是皇帝的地盘,皇帝才是老大,门下省的长官只能叫侍中。

,随时候命之人。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随时等候皇帝命令的人,大体相当于皇帝办公室主任。一般而言,带“”的官职大都是皇帝身边的人,例如常侍、中常侍、侍郎等。

先秦跟在君主身边的职官为“常伯”,秦时“侍中”是丞相的属官,后来逐渐成为门下省长官。

侍郎,原本为宫廷的近侍,也是皇帝身边的人。东汉以后,侍郎成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唐以后,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主要担宫廷守卫之责,例如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汉武帝改郎中令为光禄勋。

东汉时,皇帝的近侍,例如大夫、谒者、期门、羽林等,都归光禄勋掌管。后期郎官慢慢演变为其他部门的属官。

,朝廷官署,例如大理寺,主持“理”的地方,相当于大法院。大理寺长官为大理寺卿,九卿之一。

,主为管理,例如司寇,管理盗寇,相当于政法系统;司空掌管工程,相当于后来的工部;司徒掌管民政,相当于后来的户部;司马掌管军政,相当于后来的兵部。

司马,后期演化为军队的二把手,相当于参谋长,权职有所下降。

,主要担平复之责,因此带“尉”的官职一般都有力量,例如廷尉,掌管刑罚。

,主要为幕僚文官一类,例如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盐铁等财政收支的幕僚汉景帝改治粟内史为太农令,汉武帝改为大司农。例如太史令,掌管记录历史的幕僚,最有名的当属太史令司马迁。

另外,丞相、将军等开府一般会设长史,即幕僚长。汉时的刺史,为皇帝派往地方刺探情报的幕僚,相当于中管干部,并不属于地方。到了东汉末年,州牧取代了刺史,主政一方。

“开府仪同三司”,三司即为三公,就是能开府,礼仪又同三公,说明位极人臣。开府之后,府中一般设曹,所谓开府,相当于自己可以另起班子,这套班子,侠义的说,只对自己负责,不对朝廷负责。

,主要承担具体业务,具体业务交由一部处理,是为一曹。

,代皇帝管理地方称之为牧,早期周天子将九州委派给诸侯管理,因此“牧”最早大体相当于诸侯,东汉末年相当于割据一州。

字源是华丽的礼服,主要担礼乐之责,例如太常(西汉将奉常改为太常),掌管宗庙礼仪。

典客(秦时独有),主要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汉景帝将典客改为大行令,汉武帝改为大鸿胪。

鸿指大雁,胪指肚子,用鸿雁向下级传递口令,为什么要用鸿雁作传声筒?因为外藩路途遥远。大鸿胪,掌管藩国事务。

字源是镜子,引申为督察,例如国子监,掌管学子。

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汉时的三公九卿

秦汉,秦汉时的三公九卿,是对各部门长官的一种敬称,这时的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掌管全国政务;太尉,掌管军政;御史大夫,掌管监察。此一时期的三公互不隶属,均向皇帝汇报工作,丞相名义上为百官之长,但是相权已被削弱。

东汉以太傅为“上公”,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九卿为太常,掌管宗庙礼仪,其下有太史令掌天象历法、历史记录,太医令掌医疗,博士掌经学传授;郎中令,掌管宫庭门户守卫,其下有大夫掌议论,谒者掌引见传达;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皇帝车马;廷尉,掌管刑罚;典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盐铁等财政收支;少府,掌管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宫廷服务。

九卿又称: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因此又叫寺卿,例如太常寺卿、鸿胪寺卿。

秦时宫廷设有“六尚”,隶属于少府,“六尚”为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和尚书。,指在宫廷中掌管分发的人。例如尚书,掌管文件分发传送。

汉时,汉武帝为削弱相权,绕开丞相,通过尚书收集奏折、下达指令。因此,尚书需要频繁进宫面圣,为了方便进宫,汉武帝将尚书的长官改为“中尚书令”,简称“中书令”,同时加“谒者”,所以又叫“中书谒者令”。前文有讲,谒者属于皇帝进侍,有进出皇宫之便。因此,“中书令”初期由宦官担任。

由于“中书令”在皇宫内部,因此宫外需要有对接部门,所以在宫外设立“尚书令”。后来“中书令”职权渐大,汉元帝时宦官弄权,汉成帝时“中书令”改由士人担任。

后期尚书令和中书令逐渐成为权力中枢,到了汉光武帝时,设立尚书台,此为尚书省的前身。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副官为尚书仆射。

西晋初,曾有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八公”。南梁时,又增加丞相,变为“九公”。

隋唐时,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三省长官为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均有宰相权力,都称为宰相,相当于对相权进行了分割。

唐时,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之前担任过尚书令,因此登基之后未设尚书令,取而代之的是尚书省两副官尚书左仆射和尚书右仆射。

皇权在相权之上,皇权和相权经常发生冲突,为了让更多有能力的人进入到宰相队伍中,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设立了新的官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通俗来说就是不是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但是拥有和他们一样的参与决策的权力。

三公九卿的演变

宋时,相权进一步消解。三省中只有中书省可以单独取旨,称为“政事堂”(政事堂为议事场所,政事堂在哪里,哪里权力就大),门下省和尚书省不再参与最高决策,另有枢密院掌管军事,枢密院与中书省合称“两府”“三司”为度支司、盐铁司、户部司。唐代群臣朝见,宰相有座,三公坐而论道;到宋时,宰相站立无座。

宋时宰相一般为两位,首相加“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次相加“集贤殿大学士”。宋神宗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和“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宰相。宋孝宗废三省,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

“弘文馆”原名“修文馆”,曾改名为“昭文馆”,是唐朝设在门下省的图书馆,设有学士等,北宋的宰相加“昭文馆大学士”头衔就相当于首相。

元时,简单来说,元时废除了三省制,保留了中书省,中书省一家独大,相权再次抬头,有时甚至威胁皇权(这也是后来朱元璋执意废除丞相制的原因)。

明时,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且无替代机构。明成祖朱棣,设立了内阁大学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为正五品。后期,内阁大学士又慢慢相当于宰相。

清时,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大体相当于内阁大学士,后期慢慢相当于宰相。清末改军机处为内阁,内阁总理大臣总揽朝政。

“翰林院”是唐朝的翰林学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别院,又称为“学士院”,勉强相当于政研室或者说书记处,但是职权没有这么高。

唐时,学士院与中书舍人院有明确分工 ,翰林学士是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为内制;中书舍人是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称为外制。此时的翰林学士的地位较高。

明时,翰林院掌编史册、科举考查和起草诏书等,为五品衙门。此时的翰林学士的地位有所减弱,但是被视为清贵之选。

清时,翰林院品级上高于明时,为从二品,掌院学士为两人,满、汉各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