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游戏攻略 人物百科 生活常识 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称孤道寡的下一句是什么(古代君王之“称孤道寡”和“曰朕曰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3 08:02:49    

#古代君王为什么自称寡人#

古代君王,几无不“称孤道寡”“曰朕曰予”者。

何也?

《老子》第三十九章有说法。其云——

其至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竭,侯王毋已贵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縠。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至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文采飞扬的一段话。

译成白话是——就极端情况来说:天,无休止地清明,就难免崩裂;地,无休止地宁静,就难免塌陷;神,无休止地显灵,就难免衰停;谷溪,无休止地充盈,就难免枯竭;侯王,无休止地高贵,就难免倾覆。因此,想要贵,就必须以贱为根本;想要高,就必须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己谦称“孤”“寡”“不縠”。这就是以贱为本吧。所以,有道之士不愿像玉那么精美,而宁可像石头一样朴实。

这个说法,真的很“老子”!确实完全符合他 “居高思坠”“持满戒溢”之主张。

“孤”的本义是“孤儿”。

《说文》曰:“孤,无父也。”

《孟子.梁惠王下》:“幼而无父曰孤。”

由此,引申为“特立”“单独”,即所谓“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寡”本义为“少”“缺少”。

《说文》云:“寡,少也。”

《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

引申为“单独”。

《管子.入国》:“妇人无夫曰寡。”《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齐崔杼生成及彊而寡”。

就是说,丧夫或无夫女人和丧妇或无妇男人皆称“寡”。后来才专指女人。

古代君王“称孤道寡”,都是使用的“单独”这个含义。

“縠”有“养育”之义。君王自称“不縠”,还是父母早亡无人抚养之“孤”义。

小篆“朕”字,不是“月旁”而是“舟旁”,本义为船板之缝。

《周礼.考工记.函人》云:“视其朕而直”,戴震注:“舟之缝理曰朕。”因此有“水之入船,必由朕而入”之说。引申为 “缝”,如“眼缝”。

后来,“朕”有了“我”义。

《尚书.皋陶谟》:“朕言惠可厎(di)行?”皋陶说:我这些话可以成功地贯彻执行吗?《史记》录此语为“吾言厎可行乎”。

“朕”,即“吾”。

《尔雅.释诂》云:“卬(ang)、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

以上字皆为“我”,段玉裁的解释是:朕与“卬、吾、台、余之为‘我’,皆取其音,不取其义。”——这是说,这些字包括“朕”有了“我”义,不因原来的本义,而因为音同假借。他考证,这些字之古音,皆在“六部”,后来才发生“音变”。这是古人“一音谐万字”的假借道理。

《楚辞.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皋陶对帝禹自称“朕”;屈原也自称“朕”。可知,最初,“朕”之称“我”,并非君王专用。

“专用”,是从秦皇开始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初并天下——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于是从此,皇帝就自称“朕”了。其他臣民,也就不能再以“朕”自称。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死后,二世即位,时赵高擅权。他对二世说:“今陛下富于春秋,初即位,奈何与公卿廷决事?事即有误,示群臣短也。天子称朕,固不闻声。”“于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

赵高不说而是年轻没经验,而说“富于春秋”,说如果在朝廷上议论决定朝事,一旦有不妥,会让公卿们笑话。天子之所以称“朕”,是因为“朕”有“征兆”之义,皇帝不要让大臣们直接听到陛下的声音。从此,二世就深居简出,只在内廷和赵高做决策,然后由赵高传话给众臣。

段玉裁直斥赵高这是“比附”,妄解“朕”字之义,扰乱朝纲,“遂以亡国”。

不过,从此,“朕”确有了“征兆”之义,亦写为“朕兆”。

这是题外话。

古代君王也自称“予”。

《尚书.汤誓》曰:“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lai)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nu)戮汝,罔有攸赦。”

商汤征伐夏桀,《汤誓》是出征前的动员令。他对各部族的首领说:你们倘若肯辅佐我,极力完成上帝对夏桀的惩罚,我就大大赏赐你们。你们不要怀疑我的话,我绝不会食言。你们如果不服从我誓戒你们的话,我就要连你们和妻子儿女杀的杀,做奴隶的做奴隶,绝不赦免一个。

文中,既用到了“予”,又用到了“朕”。“予一人”,是古代天子自称,亦作“余一人”。可知“予”“余”同音同义。

前面说到了《老子》讲过“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縠。”但是,这绝非仅是“道家”的观点。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敕令群儒于白虎观辩论“经义”,后由班固等汇集整理出《白虎通义》,成为今文经学之“范本”,并成为治理国家的经学依据。

《白虎通义.号篇》曰——

或称天子,或称帝王何?以为接上称天子者,明以爵事天也;接下称帝王者,得号天下至尊言称,以号令臣下也。故《尚书》曰:“‘谘四岳’,曰:‘裕汝众’。”或有一人。王者自谓一人者,谦也,欲言己材能当一人耳。故《论语》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臣谓之一人何?亦所以尊王者也。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故《尚书》曰:“不施予一人。”或称朕何?亦王者之谦也。朕,我也。或称予者,予亦我也。不以尊称自也,但自我皆谦。

这话说得很清楚了。

对上称“天子”,是上天赐予的“爵号”,是“替天行道”的职务。对下称“帝王”,是“号令”天下臣民的“至尊”。自己称自己“予一人”“余一人”,或者自称“朕”,都表示“自谦”。


其实,“自谦”只是表象,“奉天承运”“王权至上”才是本质。而且,其中包藏着“居高临下”的“道德优越”。

前引《老子》三十九章的话前还有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一”,即“道”,“道”与“一”二名而实为一体。

“道”为形而上,“德”为形而下。“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


儒家不仅不反对道家的这个观点,反而持赞成态度。

《白虎通义》云: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何以言知其通称也,以天子至于民。故《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论语》云:“君子哉若人。”此谓弟子。弟子者,民也。

《周易》中所言君子,本都指“天子”或“君王”。

所以,君王“称孤道寡”,其实是说自己“德孤”“寡德”。

“德孤”和“寡德”,皆指具有无人能及的 “道德”之人,这也是“予一人”“余一人”的真实含义。

《庄子.盗跖》:“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而称孤矣。”

所以,君王“称孤道寡”,除了表明自己是“奉天承运”的“天子”之外,还自诩为具有至高无上“道德”之唯一一人。

道家和儒家持此相同观点,说明这一认知,要形成得早得多。或许在上古“国家形态”形成之初就萌芽了。